这次来杭州参加工信部组织的高质量发展培训,为期三天,收获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再次感受了杭州的美景和人文资源。二是增加了经济数据分析的见识。三是听取了浙江省“亩均论英雄”工作介绍。
主要聊聊这次来杭州的观感。杭州这座城市我还是比较熟悉的,西湖来的次数比较多,灵隐寺也去过4、5次,再加上曾经在省消防总队工作过半年时间,文三路黄龙这一带也是极熟的。这次来杭州是公差,所以地点安排在老火车站附近的一家宾馆,这个区域属于杭州的老城区,之前来的不多,因为来得早,正好有时间去探索一下。宾馆附近就是斗富三桥,京杭运河的支流从这流过。溯流而上,碰到一个码头,旁边有个牌子,上面有二维码,加了水上巴士的公众号,看了下时间,上了5分钟后的一班船。船是电动的,马达声音很轻,能够听到船破水的声音。天气明媚、虽已入冬,杨柳依旧青翠,穿桥过洞,亭廊楼阁,周边绿带有一些吃过午饭来散步的人,放眼远处,是现代化的楼宇。这时船长兴致起来了,哼着小曲,我拍了些照片留念,也想附庸风雅,想点诗词来对应此情此景,无奈存货不多,想不起什么合适的,也就作罢。因为有午休的习惯,乘了三站就下船了,沿着河边走回来。斗富三桥附近有条五柳巷,沿河而建。小巷很静,也很干净,有一些分支,猎奇过去往往是死胡同,也不懊恼。每户人家都有一些小巧思,或种些花草,或挂点门饰雨棚,但不越界。在这里,能够感到一种和谐的烟火气,人与自然,邻里之间相互交融、自得其乐的感觉。不禁想起,杭州的另一个别称——留下,到了这里真的就不想走了,可能老了到这里定居是个很好的选择。
午睡之后,因为下午没有安排,就到附近的胡雪岩故居游玩。旧地重游,但是年龄和见识不同,关注的点就不一样。小时候,就是觉得房子很大好漂亮,现在,更加关注的是房子主人的故事和际遇。听完导游小姐姐的介绍,感觉胡雪岩是个考虑事情非常周到的人,胡宅的设计不仅考虑到实用性,更加重要的是通过编排房子布局,体现了自己和母亲、妻妾、子女之间的亲疏远近。比如,罗氏最能干也最受宠,因此给她用房子用纯金丝楠木打造,但是距离自己居住的芝园,还是妻子和母亲的住所更近。房屋的设计也体现了胡雪岩的见识,比如各种消防和排水的设计。最让印象深刻的是胡宅内设单线的通讯系统,胡雪岩能通过传声筒随时呼唤自己的妻妾,妻妾又能呼唤下人,这种设计是借鉴当时海军军舰,经过改造后,加入了传统儒家的等级伦理,体现了胡雪岩在家中的核心地位。有句话说“经商要看胡雪岩,当官要学曾国藩”。初中的时候看过一本叫《灰商》的小说,讲的就是政治经济纠结环境下商人的生存状态。出生在商人家庭,身在体制工作,感觉可能跟其他人不一样。我觉得“经商要看胡雪岩”是一种无奈,处在政治夹缝中求存的商人,表面上再风光,骨子里还是没有安全感。他的买卖本质上还是吸国家的血,跟什么“实业救国”没有半毛钱关系,当然同时代的像盛宣怀这样的官商的做法也都差不多,这有时代的无奈,但作为后世商人的榜样,就大可不必了。
周三上午培训后,距离返程车票还有空闲,就去了杭州市民中心的欧洲艺术中心的西方雕塑展。这是我第一次看专门的雕塑展,进门的时候保安小哥照例强调了下不要开闪光灯、不要触摸等规矩,进去之后,偌大的展馆就我一个人,雕塑和参观者之间基本没有隔离。如此近距离观看这些艺术杰作还是第一次,这次展品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留下印象比较深刻的作品有是《带面纱的女人》,很难想象作者是如何用玉石雕刻出如此逼真的面纱效果。下面的图大家可以自行感受下。听馆内人员介绍,这些作品是一名法籍华裔免费借给博物馆展出的,这名主人家中有数百件这样的雕塑藏品,都是当世精品,可能觉得放在地下室里,锦衣夜行太过可惜,就放到国内展出,让更多中国人欣赏西方艺术的美。
杭州这几年城市发展很快,希望她在大步向前的时候,还能给悠闲、文艺、自然的传统气质留下空间,真正好的城市应该是能让人们发自内心的希望留下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