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时期,北方辽国,野心勃勃,挑起战事,逐鹿中原。期间杨家将,跨马横枪,大显神威,令辽国军队胆战心寒。据史料记载,现沿沧保公路附近,就是当年与辽兵厮杀的古战场。因此,在我的家乡,有关杨家将的故事,被广为流传,至今村庄的名称如牛军庄、白牛堤,和此有关。
且说杨六郎,被奸人陷害,幸得朋友舍生相救,才诈死埋名,隐居平掳寨(现在的牛军庄)。宋真宗软弱无能,一味祈求和谈,助长了辽国的威风,致使辽国得寸进尺,边关战事不断。
杨六郎空有报国之志,杀敌之心,却无力回天。虽对朝廷不满,但也无可奈何,忧伤,悲愤,焦虑,终日郁郁寡欢,病倒在平掳寨。
这日,病情稍稍好转,杨六郎正在屋内喝茶,突然雷声大作,暴雨倾盆,眨眼之间,院内、街道,水流湍急,汪洋一片。望着这瓢泼大雨,想想死去的朋友,再加上自己如此的落魄,止不住泪湿双眼,长吁短叹。
正然想着,忽然听得院内一声巨响,六郎大惊,定睛瞧看,只见院子中的雨水,打着旋儿,那漩涡越来越快,瞬间不见踪影,六郎好生纳闷。
等到雨过天晴,风平浪静,天空彩虹飞架,六郎快步上前查看究竟,就见地上被雨水冲出一个大洞,洞中细流潺潺,水声不断。
杨六郎也没多想,准备吩咐人把坑填平。刚一转身,就听洞中一声长鸣,哞——,似是牛叫。杨六郎暗暗称奇:洞中哪来的牛呢?
于是,挽起裤腿,大着胆子走入洞中。洞很大,一个人直立行走没问题,水刚没过脚板,走不多远洞中漆黑一片,六郎摸着黑,继续往前走。左转右拐也不知走了多远。前面渐渐有了亮光。
杨六郎加快脚步走出洞外。阳光照的他睁几乎睁不开眼,揉揉双眼,就见一条小河横在面前。六郎明白了,这条暗道直通牤牛河。河水涛涛,滚滚东流。再一看,一头水牛正在河边吃草,犄角上竟然系着一个锦囊,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杨六郎轻轻走上前,拍了拍牛头,那牛非常温顺舔了舔六郎的手。六郎从牛角上取下锦囊。就在这时,只见那水牛一声长鸣,翻身跳入河中。顺着滔滔河水,转眼之间不见了踪影。杨六郎吃惊非小!
他赶紧打开锦囊,取出一本书,书皮儿上写着《百阵图》,署名任道安。杨六郎不看则以,一看大惊失色。这可是本奇书哇!原来师傅在暗中助我。于是双膝跪倒,磕头跪拜:”师傅在上,徒儿有礼!”
杨六郎不再耽搁,顺着暗道走回屋中。打开《百阵图》,细心研读。书中各种阵法一应俱全。一个牤牛阵的阵法引起杨六郎的注意。他经过反复揣摩研究,心中豁然开朗——
原来师傅是想让我用牤牛阵退敌兵。想到这里,六郎感觉神清气爽,为之一振。病也好了。
可是事情来了,到哪里找那么多牤牛呢?杨六郎吩咐手下找了一位农人。老农一听手捻长髯哈哈大笑:”杨将军你休要担心。离平掳寨几十里有一个村庄叫百牛堤。村里有几百年的养牛历史,几乎是家家养牛,要多少有多少。老夫有一亲戚就是白牛堤,他是村里养牛大户。我可以助杨将军一臂之力!"
杨六郎闻天心中大喜。对老农千恩万谢。老人家摆摆手:"将军不必客气。我们敬仰你们都是忠良后代,你们杨家人人好汉,个个英雄。为尽忠报国,舍生忘死,老夫出些绵薄之力也在情理之中。这事儿包在我身上。"
长话短说,第二天,老农带着杨六郎来到白牛堤,和众乡亲说明情况。大家一听要让牤牛打仗,都不解其意。但听说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杨六郎,非常的敬重,不再多问,都争先恐后的捐献牤牛。
老农的亲戚叫白大虎,更是首当其冲,当场捐给杨六郎500头牤牛。众乡亲齐心协力,不到十天,聚集忙牛上万头。这牦牛一个个膘肥体壮,生龙活虎,野性十足。两只犄角就像两把利刃。
看到这般光景。杨六郎感到无比欣慰:"这万头牤牛就如同千军万马,料你辽兵能征惯战,也难敌我的牤牛阵!"
白大虎毛遂自荐,帮主杨六郎训牛。并秘密派人,挑选了一个茂密的树林,做为训牛场地。
白大虎从小养牛,精通牛性。训起牛来如鱼得水。杨六郎先派人扎好一万多个草人。草人穿上辽军的服装,草人肚子里放些炒好的黄豆,黑豆,麦麸等牛爱吃的草料。这牛平常只给水,不给料。饿得那些牛哞哞直叫,乱冲乱撞。
一连三四天,这些牛被饿得红了眼。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六郎派人打开牛圈。这些牛蜂拥而出,如洪流滚滚,向着草人场冲去。牛被饿得见草人就吃,吃着吃着那些黄豆,黑豆出来了。牛就放弃吃草吃起了豆子,吃的那叫一个香啊!
一连20多天,天天如此。后来那牛不再吃草。他们知道草人肚子里有更好吃的。所以以后再放出牛来,牛就直接用犄角,挑开草人的肚子,饱餐豆子。
渐渐地,两个月过去了。这些牛被训得服服帖帖。看到成果显著,杨六郎心中高兴,一面继续训牛,一面派人打探战事。
这天,萧太后萧燕燕升帐,商讨进攻大宋之决策。突然探马来报,说是杨六郎已死,驻守边关的宋军,只有一万来人。萧太后点头微笑,心说时机成熟,机不可失。随命大耳韩昌为先锋官,耶律阿保为元帅,率兵七万,进攻大宋。一路上烟尘滚滚,人欢马炸。一场厮杀即将上演,边关危在旦夕!
此时的宋真宗听到边关告急,也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乱转。多年的战事,大宋也是民不聊生,竟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领兵挂帅。不得已寇准寇天官,来到天波杨府,再三恳求佘太君领兵迎敌。其实,寇准已经知道杨六郎的下落,并且知道杨六郎偷偷演练牤牛阵,他是想让佘太君挂帅,配合杨六郎破敌。佘太君不知内情,忍住心中的悲伤,为了大宋江山社稷,答应挂帅出征。
第二天,佘太君亲率一万军马,响炮出兵。那位说了,怎么就带这点儿人马?连年的征战,大宋再也派不出多少兵了。看着这些老弱病残的军兵,再看看自己带的孤儿寡母,佘太君止不住潸然泪下。
再说杨六郎,派出手下人等,一边打探军情,一边察看地形,选好了辽军必经之地。在一个夜深人静的黑夜,赶着牛群偷偷埋伏好。他叫人把牛圈在一起,只给水喝,不给草料,严密封锁消息,静静地等候。
此时的萧太后已是志得意满,求胜心切。她知道失去了杨六郎,就等于扫除了绊脚石,征服中原轻而易举。因此,不断催促人马,昼夜兼程。不几日,宋军的大营就在眼前。萧太后命令停止前进,埋锅造饭,准备明日开战。并派出探马打探军情。探马回报:“宋军没有异动,周围也没发现人马!”萧太后闻听,哈哈大笑:“看来宋军无兵可派,明日一战必胜!”
这一夜,杨六郎等人可没闲着,他命人在每头牛的犄角上,绑上两把锋利尖刀,牛尾上捆上鞭炮,并给每头牛戴上笼嘴,防止牛的叫声惊动辽军,可谓万事俱备,单等辽军进攻。
第二天刚蒙蒙亮,辽军出其不意杀了过来,宋军被迫迎敌,怎奈失去了杨六郎,军心涣散,毫无斗志,被辽军一路追杀,溃不成军。萧太后一见一阵冷笑,随即命令全军,一起出击,踏平宋军营寨,只听得喊杀阵阵,金鼓齐鸣。宋军一路狂奔,丢盔弃甲。
杨六郎在土坡上看的真切,眨眼之间,辽军就在眼前。杨六郎一声断喝:“放牛!”栅门一开,可了不得了,牛早被饿极了,再看那些牤牛,一见眼前的辽兵,两眼通红,四蹄蹬开,一路狂奔,势不可挡。犄角上的尖刀寒光四射,再加上尾巴上鞭炮炮齐鸣,纸屑纷飞,声音动天,见到辽兵用刀就挑。
眨眼间,战场上硝烟弥漫,血光飞溅,死尸遍野,鬼哭狼嚎。辽兵狼奔豕突,只恨爹娘少生两条腿,是溃不成军。萧太后哪见过这阵势,乌泱泱的牤牛无边无际,眼看胜券在握,做梦也想不到,突然间杀出这么多的牤牛,战局急转直下,再不跑不被牛踏死,也得被牛刀挑死。再加上宋军大营的军队,重整队伍,反身杀回,形势不利。萧太后掉转马头,在手下的掩护下,仓皇逃命。
也不知跑了多远,眼前一大片树林。人困马乏,太后准备休息片刻。正在这时,忽听得号炮连天,杀出两队人马。左边,一位白袍小将,眉清目秀,白白净净。手持一杆亮银枪,威风凛凛,杀气腾腾。此人正是杨文广。右边一位女将,花容月貌,齿白唇红。手持一杆秀荣大刀,杏眼圆睁,英姿飒爽。此人就是穆桂英。中间一位女英雄,手拿鼓槌擂鼓助威,鼓声惊天动地,这人非佘太君莫属。战鼓就是命令,宋军人人奋勇,个个当先,只听杀声四起,越战越勇!
原来佘太君领兵出征,眼见的就要到达宋军大营。忽听探马来报,辽军已安营扎寨。于是佘太君顾不上休息,急忙调兵遣将。派人给大营送信,准备抄辽军后路,来个前后夹击。不想宋军不堪一击,多亏杨六郎牤牛阵助战,击溃辽军。辽军仓皇溃逃,正中佘太君的埋伏。
萧太后一见不敢恋战,手下战将拼死抵抗。才杀出一条血路,冲出包围。这一战,宋军大获全胜,辽军几乎全军覆没。从此再也不敢来战,边境一片太平。
佘太君命令收拢军队,班师回营,真是鞭敲金镫响,齐唱凯歌还!杨六郎在土坡上,一眼就认出是自己久违的老母,顿时泪如泉涌,飞奔过去,扑通跪倒。一声娘亲喊得悲悲切切!
老太君一见,又惊又喜。翻身下马,扶起六郎:"儿呀,是你吗?你——你真的没死?"母子相见,悲喜交加,抱头大哭。回到大营,六郎把自己的经过一五一十向母亲学说一遍。老太君听完老泪纵横,恍若一梦......
正在这时,圣旨驾到:杨六郎平凡昭雪,官复原职,有功将士论功行赏!众人闻听无不欢欣鼓舞!齐声谢主隆恩!
原来寇天官,闻听杨六郎牤牛阵大捷,会同有良知的朝中官员,为杨六郎求情。宋真宗闻听捷报,心中大喜,想到杨家将功高盖世,人心难违,传旨赦免杨六郎无罪,赏银三千两。
这正是:尽忠报国日月鉴,杨门女将代代传。大宋社稷中流柱,牤牛阵前退敌顽!
网友评论
三千以上的字,我真的只读几个人的,老师写的不错,你的故事我喜欢!go 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