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悄悄流逝,恍恍惚惚又一年冬至......
迷迷糊糊醒来,打开手机,遍地都是“冬至快乐”的动态。当你们在看着皑皑白雪飘飘洒洒之时,我在这座城市就着闷热的气息发呆。
这天气真是善变得令人出乎意料,难怪人们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发出感慨。不过,在北方大雪纷飞的同时,南方也并没有艳阳高照,而是带着一些阴闷的假夏天。
这两天,清爽的短袖又出现在街头,但据说再过不久,冬天就会赶走假夏天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聊一聊到了的冬至吧!在这个时节,听到最多的话除了“冬至快乐”外,那就是一句常例问句了:“今天你吃水饺/汤圆了吗?”
这样的问句,源于地域风俗传统不同而来,但这种应节操作的意义是统一的,那就是在特殊的日子里有一种带有美好寓意的仪式感了。
在南方,冬至这天,汤圆是主角。在多数人的解读中,汤圆就是一颗圆圆的软糯成品,但实际上,不同地区的汤圆其实也有些许的不同,比如有的地方的汤圆是甜的,有的地方则是咸的,还有的地方的汤圆可不是圆圆的这般小颗。
就像我们那边,每年冬至,“食圆大一岁”的代表性解读就是普遍的“潜规则”了,以至于有的人表示这一天不吃的话,就不用大一岁了。(没错,我就是有的人~)
家里冬至吃的“圆”,其实什么馅料都没有,就是用一些食用粉材料揉搓而成,由于习惯,长辈在制作过程中,会洒点可食用的红色材料,像染料一样,把原本白色的汤圆搅成了红色。
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除了第一道工序会比较考究功力外,其它的都很容易解决。一开始是要把材料按照正确的配比添加,然后再手工揉搓,力道、方向等都是需要注意的。
看起来很简单的揉揉搓搓,但有的人做出来的就是不好吃,因此家里的这项工作一直都是交给七十多岁的老人家。
有些事情,如果没有好的开始,那么也就难以有好的结果了。
所以,其他帮忙的人一般都是在老人家弄完第一道工序后,才会逐渐加入制作的行列中。当面团揉搓好后,接下来便是挖一小部分揉成一颗球,有的人一听,以为这样就行了。
其实不然,揉成一颗小球后,就再把它搓成条状,大小、厚薄自己把握,条状出来后,拿上一把干净的剪刀,调整角度,最佳的可能就像拍出好看的自拍一样需要45°。
我曾试过正常的剪法,结果惨不忍睹,至少看起来是令人没食欲的。斜着剪的话,形状好看,煮熟后确实也更诱人一些。
经过这几步操作后,所谓的冬至应节食品之一就完成了,接下来就只需要拿锅加水煮开,加入白糖,即可食用了。
我不知道除了家里那片区域的朋友,是否有尝过这样的汤圆,或者说是见过,比起外面馅料丰富的各色汤圆,家里这种汤圆简直毫无特点。
但不知道为什么,却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汤圆,以至于冬至在外过的话,想念的还是这种什么都没有的红色汤圆。
大抵是记忆中的红色印象太鲜艳了,以至于抹都抹不掉吧!
家里传统节日糕点
小时候那会,冬至前就开始热闹了,因为长辈们要忙着做传统的糕点,作为小孩的我们,对这类难得的活动可是兴致满满,就比如前面说的可以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中,即便你不会,抱着玩乐的心态瞎弄一番,也无所谓,只不过可能自己动手做的东西,最后要自己消化了。
时过境迁,每年的冬至还是如期而至,但家边的热闹场景应该是定格为不动的回忆了。孩子们长大后,都奔向外面,找寻自己的天空去了。
老人家还是会在这时节做起以往的糕点,毕竟传统习惯不能忘。只不过做得量要少得多,而且听说现在已经没人吃那种红色汤圆了。
做还是会做,可真的只是为了应节。有时候想不通曾经令人雀跃的红色汤圆为何就遭冷落了,应该是不像以往那么甜了吧。
家里的天与自然
随着记忆复现再消失,感觉坐了一趟时光机。那会作为小孩子,总想着一个又一个的节日,而在等待过程中,总感觉时间过得真是太慢了,有时候很想一次性就把日历一张一张撕到想要的那一天。
现在,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才发现时间是一匹拉不住的脱缰烈马,它拼命向前奔去,人们似乎跟不上步伐,被拉着走。
最后,被拖拉成了另一副模样:稚嫩的小孩已为人父母,曾年轻的长辈垂垂老矣,一大家子十几口人散落在各地,回不去,回不去,那年光阴。
新降临的孩儿,在新的路上走着,跟以前的我们好像,又跟以前的我们好不同。新人不断,旧人不复,真是熟悉而又陌生的人生路。
既然没法拉住,那就学会骑上这匹烈马,别让它拖着,而是一跃而上,跨坐其身,在暖风中驰跑,让它带你追逐天涯,向着光......
今日份瞎bb完,抬头瞄了一眼,暖阳居然成功爬出来了,阴闷霎时被明艳驱散,趁着这份美好时光,记得冬至快乐哟!
❖ 记得快乐~
最后,发一个疑问:吃圆长一岁,那吃饺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