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心中的光影——认识自己人格的对立面】
有阳光的地方,就有阴影。
本期,主要聊聊荣格的“人格阴影”,聊聊“认识自己人格的对立面”。

1、什么是“人格阴影”?
在心理学中,有个概念叫“人格与阴影”,这是人们平时人格的对立面,也是人们平时刻意压抑、回避的部分特质。
如果要解释的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比如说,你表现地积极上进),而和这个人格对立的东西,就是“阴影”(比如说,你有时懒癌晚期各种误事),这些阴影往往潜藏在潜意识的深处,平时难以被触及。
如果拿到生活中看,就是:“当你看到一个人A的一面,你也看到了这个人A的相反面”。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很外向的人,你也就看到了ta内向的一面,如果不在自己身上表露,也可能找个内向的配偶来表达。
比如说,你看到一个没心没肺的乐天派,仿佛什么事都无法让他忧愁,你可以推测,他的内心可能存在一份很大的悲伤。
再比如说,一个在有些方面很节省、精算的人,在另一些方面有可能“很败家”。
还有这样的现象,男女双方在恋爱期间看到对方的好,因此而结合;却因为婚后对方展现出的“坏”而分手。

2、“人格阴影”是怎么产生的?
人活于世,关系就是一切。
当我们和其他人、事、物建立关系的时候,表现出有些特质,会让我们更容易地和人建立一种关系,因为这种特质符合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种特质,往往被我们认为是“好我”(比如说:中国传统式亲子关系,对小孩来说,“乖”“听话”是一种讨大人喜欢的特质)。
而人们最常见的“好我”,往往最初形成于原生家庭环境,起源与我们和父母的关系。人最初的“好我”,其实也就是父母……养育者对自己的期待,如果表现地符合这个期待,在父母……养育者眼中,你就是“好”的,如果不符合这个期待是,你就是“坏”的。
小孩子在本身力量不足的时候,往往听从“权威期待”的力量,认可了父母……养育者的期待,认可了父母……养育者的“好我”标准,并且以此和父母……养育者构建关系。
但是,当一个人执着于“好我”,就是执着于这样的方式,先是和父母等养育者,而后和其他人建立关系,都沿用了最初从父母那里习得的建立关系的方式。在和父母建立关系的时候,学会了表露“好我”,在和其他人建立关系的时候,也要做一个“好我”。
那么,“好我”的对立面呢?
比如说,“谦逊”背后的“骄傲”。(我从自己的经验里看,有些父母会时常提醒小孩要谦逊,自己少插话,多让长辈表达)
再比如说,“勤俭”背后的“败家”。(在三、四线城市,或者是老一辈带孩子的时候,有些人会很注意教小孩要节俭和“省着用”)
“好我”的对立面,往往就被一个人视为“坏我”,是我们不接纳的,我们往往会想办法避免它,因为我们担心它一呈现,关系就会破坏,别人就不喜欢自己了,同时,自己也接受了这样的信念“XX是不应该的”、“XX对我来说会造成损失”……
于是,和我们人格中“好我”相对的“坏我”,往往被我们回避和压抑,时间长了,我们甚至都难以意识到自己居然存在这一面(比如,表面的好好先生、好脾气、老实人,偶尔被惹急了,也会表现出暴怒和极具攻击性的一面)。
“好我”是我们日常表露出来的部分,就如同照人的阳光;而“坏我”,从未消失,只是被压抑,就像是和阳光相对的阴影。
3、人们对待自己阴影的方式:回避、压抑和投射
不管“好我”还是“坏我”,都是“我”的一部分,都是人性特质的一部分,不可割离,不可能让它消失。
可我们从小往往形成了这样的念头“我必须是‘好我’,才会被接纳”,“我无法接受,我居然会表现出‘坏我’的一面,同时外界也不会接受表现出‘坏我’的‘我’”。
于是,人们往往选择用“回避”、“压抑”和“投射”的方式来对待自己人格中的阴影部分,将它隐藏起来。
“回避”,比如说,装睁眼瞎,自己偶尔表现出“阴影”的一面,故意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压抑”,也是最常见的策略,将自己的“坏我”隐藏起来,压抑起来,不让它表达出来。
“投射”,比如说自己不能接受自己的“坏我”,于是投射给别人,同时表现的好像特别讨厌某人的某些特质。

4、“人格阴影”如何反过来影响一个人?
人在自己最初的成长环境中,塑造了自己的“人格阴影”。
同时,人的“人格阴影”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一个人。
比如说有这样的例子,仿佛婚姻被诅咒了一样,每一次都找到“错”的人,每一次在满怀期待中恋爱,在婚姻关系中总是不愉快,感到痛苦,最后认定“自己又找错了人”,并分手。
这里的奥秘在:
A、“好我”和“坏我”都是自己人性无从割舍的一部分。
B、人们无法接受自己的“坏我”,并且会会压抑和回避自己的“坏我”,只表现“好我”,这样可以用自己熟悉的模式和人建立与维持关系。
C、“坏我”被压抑和回避,在生活中不敢被呈现,表现得好像在自己身上消失了一样,仿佛“坏我”从来没存在过。
D、其实,“坏我”只是被压抑到了潜意识深处,让人平时难以触碰。
E、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失去联系的时候,这人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建立联系,去触碰自己内心中的这一部分。
当人用“回避”、“压抑”的方式塑造了自己的“人格阴影”,脑子里面对自己的一些特质有了“好”与“坏”的区分。
“好”、“坏”意味着二元对立,和人性的人咧。
但是,圆满而自然的人性却是合一的,并非二元对立。
二元对立,问题往往出在人的主观判断,特别是人的头脑很容易固化一些“规条”和“训导”,判断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我们要这个好的,而要远离那个坏的。但我们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就越分裂。
有意思的是,人的人性各种特质本来是合一的,“好我”“坏我”都只是“我”的一部分。
当人在意识上用力使劲朝向“好我”,创造的割裂越大,可人本性是合一的,人的潜意识却被“坏我”的一面吸引。
如果硬要“好我”达到极致,也可能带来“坏我”达到极致,并且以极有破坏力的方式呈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