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跑第一公里的时候慢了些,8分多。为了不让平均速度太慢,第二和第三公里速度提到5分半,第四和第五公里在5分左右。可能是想保持平常成绩,也可能是为了节约点时间。
跑步前在哼张敬轩的《只是太爱你》,有些记不住。前两公里都在听这首歌和记歌词,跑完后能大概记住歌词和曲调了。大概思路是先听,联系上下逻辑,把记不住的先记住。然后是跟上曲调,哪个位置是难点,怎么转折过渡的记清楚。然后熟悉几遍,跟着哼哼就差不多了。
跑步前还干了件事,做认证游戏,提升等级。需要答对八道题就能升级。可惜到第四道就错了,认证失败。回想失败原因,是没有好好审题,陷入惯性思维。。。明明是问年利率,却自以为是的回答成月利率,结果是需要月利率乘以12个月才能得到正确结果。
跑步途中就在思考,在阅读文字的时候,不是专注于文字本身,而是边阅读,边和相关东西产生联系得出的结果。这个实际结果是有差距的,很可能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要求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一定要慢下来,认真审题,特别是关键字要重点思考。
然后联想到,如果下次我会怎么做?一定会慢下来,遇到不懂的会瞎蒙过去?还是会作弊?很可能会作弊,因为每一次机会都需要成本,而且成本还不低。为什么呢?
因为相较于对错,背后的成本才是重要的考量因素。如古代的进京赶考,要寒窗苦读10年,还要提前赶到。现代的高考,12年的积累,一年才有一次机会。
为什么能作弊的时候,总有人铤而走险选择作弊,虽然处罚会严厉?我的理解是:
1.如果错过一次,重新再来需要的成本太大;
2.作弊的严厉处罚是为了让机会成本和处罚成本接近,甚至是大于机会成本;
3.相比于大量的积累,一下子就找到答案实在是太容易了。
不禁在思考,除了考试,还有什么方式能让你对陌生人的知识储备信服?
有意思:
有人能经历多次失败,还能坚持不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