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七是一个农村娃,比较特别的是从十岁开始就外出求学,对村庄的回忆停留在,穿着塑料凉鞋,和小伙伴村头村尾疯跑的玩耍里;停留在,到饭点,老妈站在胡同口喊我回家吃饭的大嗓门里;停留在当时老爸把我送进寄宿学校,我低着头难过的眼泪里。这一次的五一回乡却让我有些失落,有些唏嘘,有些说不出的难受。它也许一直是这个样子,只是我从来没有好好了解过。
这些的习以为常却不是我能忍受的司空见惯。
本来的加班计划因为亲戚办喜事的召唤,老爸老妈也要回家的契机,只好变成了回乡的假期之旅。
行李箱的轱辘刚安静,老妈就拉着我到办喜事的亲戚家报到。细长的胡同挤满了人,分成八九个人围着铺着透明塑料袋的深棕色圆桌站立的一个个小团体。小七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每个小团体都有一两个奶奶辈份的人。这不符合人际交往的吸引力法则啊,奶奶们怎么不扎堆了。
几分钟之后小七恍然大悟,只要桌上的食物停留三分钟,奶奶们就会发挥秋风扫落叶的执行力,把光盘行动当成座右铭。这不是来吃酒席,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夺食之战。幸存在桌子上的只有两三盘炒时蔬,“大鱼大肉”都变成了奶奶们手里皱巴巴塑料袋的囊中之物。奶奶们还是很讲礼貌的,在打扫“菜底”的之前,会问大家还吃不吃,然后眼疾手快无须等待你的答案。
因为奶奶们的这种习惯,大家都是疯抢的战士,碗里酸的甜的辣的咸的菜混合堆着先备着。小七放下筷子突然没有了食欲,难道别人家的喜宴就是用来“中饱私囊”的,周围的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的淡然让小七更加难受。小七终于明白为啥奶奶们要分团行动了,一桌一个才能“利益最大化”。
老妈说老一辈苦日子过怕了,想“占点小便宜”无可厚非。小七担心的是这一辈奶奶们从喜宴中退休不会下一辈续上?那个时候会找到什么理由,是“继承优良传统”,还是老人特权?
学业有成没挣大钱,真浪费。二十好几没结婚,眼光太高没自知之明。
小七赤裸裸地被歧视了,我在这些叔叔口中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唯一的用途就是也许嫁到本地挣点彩礼钱。
小七很抱歉,也许这个孩子的失学结果有自己一部分原因。小七知道这个社会是分成不同阶层的,每个群体会有不同的文化气质和价值认同,其实更深层的原因是生存质量和可支配的社会资源的不同。
考上二本却求学之路嘎然而止的小娟主动找小七聊天,我们算是十分遥远的表亲吧,彼此的状况都是从长辈那听说的。
“其实我恨过你。”小娟的眼神好像在透过小七看到了别的东西,有点诡异。
小七从来没有想过是这样的开场白,“哦。“小七并不知道要怎么回答,之前没有交际,隔空的恨意从何而来。
“我去年高考的成绩超出二本线十六分,但是我爸说这学没必要上,就算大学毕业每个月也就那么点工资,在大城市开销大存不下什么钱。为什么你当年和我差不多的分数却能喜滋滋的上大学,就是因为你,所以我爸爸认为那种层次的大学,毕业之后挣不到什么钱。是你让我爸看不到上学的希望,才断送了我。“
小七呆滞了几分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的“没出息“变成了长辈读书无用说的范例。虽然知道小娟的恨意莫名其妙,却也能理解她在心底不想把这样的不公平归到爸爸身上,只好找小七这样一个陌生的特定对象。
“其实你可以申请助学金,今年复读明年就可以重新参加考试。“
“不用了,我已经订亲了,四个月之后结婚,我对象家里有两层新房,有车,在外地还有买卖。我以后会过得比你好。就算你上了大学又怎样,在外面买不起房,找不到对象,早晚会回到这里,那个时候像你这样的老姑娘根本找不到什么条件好的。“
小七想解释读书的目的并不是只有挣钱,女人嫁人并不能用物质条件来衡量是否是好对象,还没有到法定年龄就要匆匆举办婚礼的人,并不会比二十好几的未婚女青年有炫耀的资本。
算了,这些话听到小娟耳朵里会是狡辩,矫情,还是中二?没有说出口的话是小七最深层的憋屈。
所谓温情,需要靠钱撑着。
只要在村庄的集市逛上一群,各式家长里短的八卦自动吹进你的耳朵里。
“你知不知道,老颜瘫了,昨天从医院拉回来了。“
“不治了?“
“治什么治,七十多岁了,两儿子都没什么钱,还折腾什么。“
“听说老刘和他媳妇闹别扭呢,好像是因为老刘好不容易从外地回来几天就打儿子,老刘媳妇急了,上手了。”
“应该是没挣着什么钱,他们家那又小子皮,正好撞到枪口上了。”
“算了吧,老刘刚回来那天抱着他儿子那个亲哦,带着到小卖部让儿子随便挑。第二天就变脸了,刚回来的热乎劲就一天。”
“现在小孩特别好哄,扔给他一个手机就行,一下午不带动的。咱们小时候满村子有小孩跑,叫都不回家,现在小孩喊都不出去。”
“村里停电半天绝对有小孩因为手机没电闹脾气的,现在手机才是爹娘。”
他们口中的琐碎日常就是这个村子生活的常态,不知道在几年十几年后,对话是不是还是差不多的内容?
小七的微信公众号简七七文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