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看了看时间,写于半年前裸辞刚回成都的时候。但前几天重新读了一遍,发现这篇 7500+字的影评写出了我许多心声。今天是五一节的第一天,太阳已经落下,坐在房间里,想为它添上相应的电影截图,发到公众号上。)
前不久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顺带把电影也看了,是莱昂纳多演的,发现很多细节都还原得很好,基本与原著没有缺失。
之后找到莱昂纳多的另一部电影《革命之路》,在这个 “让人误导” 的名字前徘徊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点开了播放。
自然地,豆瓣高分电影又一次没令我失望。内容上是在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情观,革命之路只是一个居所地名。
此外没想到的是——在看的过程中发现,我之前的许多思考,都在其中找到了痕迹。于是便有了这篇长长的影评。
但我写这篇影评的目的不是去解读电影,而是拿它当作 “线” 把我那些 “被” 电影契合的思考 “穿” 起来。因而题目加上了 “曲解” 二字。
“小朋友才分对错”,这些年越是远离应试教育高考画下的句点,便越是觉得很多时候,自己的认知比事物本身更加重要。如果我是色盲的话,这应该是一句很好的安慰吧(#笑。
曲解开始~~
1.女主名:April
女主名叫 April。中国有句 “你是人间四月天”,所以四月代表着美好。而外国其实对于这个万物复苏的四月,也是差不多的情感。因此,女主以此为名,其实就预示着她遵从内心、一路向前的形象。
题外话——
看《一千零一夜》这个读书节目,里面介绍《荒原》时提到另一种对 “四月” 的说法,也挺有意思。
万物复苏的四月,土里的一切似乎都要迸发而出,迎接春光。但是土里同样还有死去的亡者,这样一来,万物 “向上” 躁动的四月对于这些亡者,是否算是一种惊扰呢?
2.相识于“特殊”:~2:50min
开头男女主相识于一场舞会,初次的交谈聊到 “你是做什么的”
,一番调侃过后女主强调说“我不是问你怎么赚钱,而是你的兴趣是什么......”
接着画面便转到了他们结婚之后。
这里没有说出口的 “兴趣”,其实是还不知道兴趣所在,具体而言,可以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尽管两人此时还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也不知道要追求什么。但他们都有这种追求自己 “不平凡” 人生的意识。
这种不同于常人交谈的关注点,就是他们的 “特殊” 之处,也是画面一转,已是结合成婚的唯一原由。

Ps:配图时发现了更多细节,第一遍这里我看错了,其实男主的这种意识是后来被女主唤醒的,女主在这点上一直是走在前面的。此时的结合,真就是因为你只不过是个在派对上曾逗我笑过的男人
3.维护“特殊”:~10:00min
女主学过表演,在一场明显失败了的舞台剧落幕后,观众席上男主旁边的女房东吐槽着女主,却又在面对女主时违心的客套赞扬。
但女主明显是对自己的表现心里有数,毕竟 “不平凡” 是自我成就的追求和达到,不是从别人的话中满足虚荣。
女主情绪低落,男主却一直违心的强行去赞扬她,甚至通过贬低其他同台者,明显这样的行为对自知的女主是无效的。
但说些什么去抚慰,又是这种场景下通常丈夫角色应该做的。于是男主遵循了这种 “平凡” 的人设,想要维护女主对不平凡的追求,哪怕是并没有达到客观上的成就。
此时角色选择的不一致,注定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便爆发了对骂。
从男主选择 “通常的丈夫人设” 去安慰,以及女主骂出的那句 “你扪心自问,哪点能想出证明自己是一个男人。”
其实可以看出——
男主在最初相识时追求 “不平凡” 这点上,并没有女主坚定。因此在对骂的其他句子里,女主也有指责被男主骗了的意思。

4.铺垫设置:~27:00min
这 17 分钟基本都是为后面提供背景。
场景1——男主上班,连续多个场景都是一大群人西装+帽子的近似穿着,以及脸上毫无表情的木然。这代表着他所处工作环境的 “平凡”。


场景3——男主生日这天被老板批了,正巧来了新人女同事,男主利用对这一 “平凡” 工作环境中规则的熟悉,在女新人面前秀了一下,偷出的时间成全了两人的出轨。
正如前面所说,“不平凡” 是自我成就,不是虚荣,而男主在女新人面前秀的行为是与其相悖的。虽然有 “生日”、“被老板批” 两个诱因,但同样再次暗示着男主对 “不平凡” 追求的不坚定。

场景4——虚伪的女房东拜访作为家庭主妇的女主,其实是为了精神病的儿子即将外出,希望男女主能接待一下。女主欣然接受的态度,让她很是意外。
这个有着数学博士学历的疯儿子,其实就代表着,追求 “不平凡” 最真实、纯粹的样子。
对于疯子这个角色的理解,完全可以借鉴这样一句话:“听从自己内心的人,不是成了传奇,就是成了疯子。”

场景5——男主和女新人谈到了自己父亲,父亲在同一家公司干了几十年,而男主小时候就心想自己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结果现在却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男主自己也觉得讽刺。
这其实就是交代男主一开始追求 “不平凡” 的初衷吧,对于平凡父亲的不认可。这也是女主之后能唤醒男主追求 “不平凡” 的内在原因。
场景6——女主翻看照片,一张男主穿着军装,雄姿勃发,拍摄于巴黎铁塔前的照片。回忆起了结婚前的一个场景——
男主高度评价巴黎,女主没去过,男主说下次带她去,并描述巴黎那里的不同,人们朝气蓬勃,是自己真正想要生活的地方。谈到自己的理想是去感受一切,女主很欣赏(因为她找到了内心的共鸣点),认为他是 “见过最有意思的人”。
Ps:这么看来第一遍看时没看错,婚前女主是看到了男主,内心与自己一致的对 “不平凡” 的追求。

5.何为另一半:~31:30min
女主精心为男主庆生,还为剧院的事道歉,男主默默为自己的出轨愧疚。但女主真正为他准备的礼物却不是蛋糕,而是要他去追求曾经的理想,也就是曾经他们想要的 “不平凡”。

女主简单分析了可行性——存款够 6 个月,巴黎的秘书职务工资很高,可以养男主。但男主却觉得 “不现实”,于是女主说出了安于现在的平凡才是 “不现实”。
这段话直接点明了他们一开始共同生活的前提——觉得两人是特殊而不平凡的、优越感,并且表达了对男主的欣赏,认定他终将 “不平凡”。但现在的现状是男主遵循了平凡生活的 “套路”——结婚生子后就要安定下来(为后文女主堕胎埋下伏笔)。

不知道是女主的欣赏,还是男主对出轨的愧疚。最后男主被唤醒了,接受了这个计划。

这里就要开始加入我的 “曲解” 了——关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距离” 来衡量。
比如父母之爱都说伟大,但伟大在什么地方呢?无私?还不够准确。我认为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任何关系都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 “距离” 为目的,甚至可以说是占有,但它却是远离。父母的爱在于希望子女离自己远去,有可以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种自我克制、完全替子女长远考虑的态度才是伟大所在。
其实高中有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也是这种观点。
(赵太后疼爱小女儿,不忍心让她作为邻国借兵的人质。触龙说她对小女儿的爱,比不上对另一个出嫁别国的女儿。因为她对出嫁女儿的祝福是希望 “不要被遣返”、“子孙相继为王”。而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太后对出嫁女儿做到了这点,可对于小女儿 “一旦山陵崩(赵太后死后)”,小女儿凭借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最终太后同意了小女儿出国为质。)
那么爱情呢?我认为它是另一个极端——没有距离。
我们常把爱情中的对方比作 “另一半”,但却没有真正去想一下 “另一半” 这个比喻本身。
古代有一分为二的虎符,早年 TVB 里常有一掰两半的玉佩信物,它们也是都是 “一半” + “另一半” 的事物。
从它们的用处可以发现,这种形式的东西真正关键之处在于 “契合”,也就是那道导致残缺的裂纹,而不是各自本身的雕纹、质地。
类比推之,真正结合成爱情的,也不是那些一眼可见的优点:外貌、身高、家世,而是平和而情愿地去接受对方的缺点。
这种结合是 “零距离” 的,就像是左手和右手。提重物时右撇子自然多使用,但是右手会去抱怨左手吗?不会,因为它们已经是 “身体” 这同一个整体了。
“爱你就会变成你”,我觉得爱情从来都是 “毁” 人不倦的。这种一半与另一半的结合,超出了物质生活的本身,深入到了两个人思想、灵魂的融合。而同样透出了一种牺牲的意味——放弃各自的独立性,选择一起成为一个新的个体。不分彼此。
再回看电影,庆生的一开始女主就为剧院的事道歉。但从开头就可以知道,女主追求的 “不平凡” 就是在所学的表演上。
因此对这件事的道歉,其实代表着女主决定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进而去成就男主对 “不平凡” 的追求,所以在后面的计划中,甚至是女主要去养男主。
在看电影时,我秒懂了女主的这种做法,因为正巧契合上面所写的,我对于爱情的认识——因为 “不分彼此”,所以男主去追求自己的 “不平凡”,等价于女主自己追求 “不平凡” 的延续。他们是一个人。
但这部电影是悲剧,其设定的悲剧根源就在于男女主对 “不平凡” 的追求,没有同样的决心。
而从这里开始,他们却又将作为 “一个人” 对追求这种 “不平凡”。那么这种决心的差异注定会 “撕裂” 这 “一个人” 的存在。
6.短暂的回归:~42:30min
这一段里男女主又暂时回到了,最开始那两个追求 “不平凡” 的灵魂。
有了这种追求后,生活就像是有了 “盼头”,尤其是男主变得意气风发。对之前被老板批的问题,拿起电话点烟侃侃而谈。


之前说了,后面要出现的房东疯儿子可看作是,他俩追求 “不平凡” 的绝对参考。而这里的邻居夫妇则可看作是,他俩如果都放弃追求后,甘于 “平凡” 的参考。
但男女主就是处在这之间的挣扎状态。
男邻居看着一堆看电视的孩子,呼喊不应。转身拿着一杯啤酒去屋外透气,这透出了一种面对 “平凡” 的无奈。
但男女主走后,女邻居甚至担心丈夫也有追求 “不平凡” 的想法,最后确定两人都站在 “平凡” 生活的角度上后,女邻居甚至喜极而泣,一起对男女主的计划大肆批判起来。

7.悲剧的铺垫:~51:00min
虽然之前已经说了,男女主决心的不一致,注定了 “合体” 追求 “不平凡” 的失败,这是根本原因。
但还是需要外在的诱因,来打破这种回归的对 “不平凡” 的追求状态。
这个诱因就是男主那通侃侃而谈的电话,竟被更高层领导赏识,从这个 “平凡” 的环境中抛出更大的橄榄枝。

疯子终于随房东夫妇来了,先用了一些低情商的行为来塑造疯子的形象。但最关键的是疯子的问话,这就像是他们内心的声音。所以那句 “听从自己内心的人,不是成了传奇,就是成了疯子”
很是符合这里的角色设定。
而此时男女主是和疯子(代表他们内心的声音)是共鸣的。
男女主:“逃避无望的空虚”
疯子面色一正:“很多人都空虚,但认识到这一点需要莫大的勇气”
......
“他好像是第一个真正能理解我们的人”
“也许我们也疯了”
“如果疯了意味着过有意义的生活,我愿意疯了”

值得一提的是,疯子听了男女主想要去巴黎的想法,朝着母亲大笑并问她感觉如何: “年轻有为的 Wheeler 夫妇要离开这里。”
这是一种对融入 “平凡” 环境的母亲的嘲讽。

从影片结束时可以看出,房东夫妇其实是 “平凡” 与 “不平凡” 之间,另一种发展结果——
女房东身心完全融入了 “平凡” 的环境,男房东内心保留着对 “不平凡” 追求的理解,但身体选择了 “平凡” 的生活。于是面对内心和自己格格不入的女房东,也只是默默的关掉自己的助听器。
8.转向悲剧:~01:09:00min
场景1——高层领导和男主共进午餐,再次利诱。说明了 “平凡” 环境中这个橄榄枝的难得。期间提及了男主父亲,如果男主把握了这个机会,他父亲会为他骄傲。毕竟他父亲在这个公司的最底层,工作了几十年。
场景2——男主开始动摇,录下这几句话来问自己。前 3 句都是正常的询问内心的声音,然而最后一句的答案,其实就预示着男主内心已经放弃了对 “不平凡” 的追求。另外,女新人的几句聊天中又提及了 “父亲会为他自豪”。
想想你有了什么 逗号
想想你需要什么 逗号
想想你离不开什么 破折号
那就是库存管理


场景4——沙滩上,男女主和邻居夫妻聊天,女主发现男主并没有坚定地辞去工作。一番争论中,此时对于之前的计划,已经在男主口中变成了 “只是一种选择”
,但选择却是自己的;开始引用之前同事的话“这里也可以获得”
,但获得的却是快乐。

他甚至认为之前计划的支撑点是钱,这明显是偷换了概念,所以这里他相当于是单方面撕毁了两人 “合为一人去追求不平凡” 的约定。

场景5——回家的争吵。上一幕已经发现了,男主的追求悄然换成了物质,而不是一开始的 “不平凡”、有意义的生活。因此,争吵中男主站在了传统的家庭责任角度上,而女主还是不变的站在对有意义生活的追求。随后男主洗脸时发现了女主藏的堕胎工具,出来之后更是站在了家庭责任中关于孩子的对待上发怒。
从观众的上帝视角,自然知道男主的改变,根本原因不是女主的怀孕。但可怜的女主并不知道,她将怀孕视为唯一的阻碍原因。此时,男主对于约定的追求已经视为 “幻想”。最终,在踩在亲情的道德制高点上的男主的责问下,女主痛苦的沉默了。

这里再次开始我的 “曲解”——关于爱情和亲情。
在之前的 “曲解” 中,其实是描述的是 “爱情的产生”。这里想说说 “爱情的发展”。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已经很有年头了。但人们只是借它表达一种仿佛随时间变化的必然结果,却没有追问原因。
其实它背后的现象是 “爱情” 变成了 “亲情”。因此,爱情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是 “昙花一现” 的。此后更多的夫妻之间是亲情,而不是爱情。
虽然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大环境的安排——“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教育”,被莫名的套上枷锁。在压力、责任、生活琐事中,磨掉了爱情,换上了从小 “目见耳闻” 的亲情,自然地开始重复一段角色扮演。
但爱情之所以能被环境所改变,多多少少也是因为没有思考过,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亲情?界限何在?
正如不是所有的父母之爱都是推远距离,更多的父母之爱是希望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这种观念就如同诅咒,无视了对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这一基本事实的基本尊重,并用以十年为计的时间去驯化下一代接受它。
而真正的爱情也不是,随上床次数累加而递减的情欲,但却是一种激情。
这种激情是源于——人生路上不再是只有向死而生的孤独,因另一半的存在而能够相互依靠后平添的肆意,能坦然地向任何方向去追寻。一起去感受生活、感受苦难、感受时间......
以你我一体的形式去感受此生的一切,这种生活态度就是这一激情维系的方式,爱情的维系方式。
因而,我现在不能理解的事物有二:1.男女朋友阶段中的暴力;2.子女的存在(撇开传统环境的影响,要子女的理由是什么?)
爱情是比亲情更近的,传言中的 “保大保小” 听起来简直就像是笑话。我永远不会因为亲情去伤害离我最近的另一半,也不应该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毕竟真正的父母之爱是 “拉远距离”,子女亲情是我现在无法理解的存在,更是不会,除非有了子女后,真当成是自己 “生命的续集”。
9.关系破碎:~01:20min
场景1——好像又恢复了平静。酒吧里,男女主和男女邻居聚会,女邻居很高兴大家又成了一个整体。(但可能女主听来这更像是诅咒)男邻居欣慰、女邻居高兴、男主忐忑、女主眼神凄然。女邻居醉酒由男主送回,酒吧里女主和男邻居交谈,男邻居牛头不对马嘴的安慰尬聊——
“我去过欧洲,那里没什么不一样的”
“...不一定非要去巴黎...”
...
“你...只是想释放,对吧”
“我只想找回感觉, 只想我们的生活再有激情。
多年以来彼此分享秘密, 我认为我们会生活得精彩,
我并不知道是怎样的, 但一想到这种可能就心怀希望。”
(这里的台词真的和我上面的思考,有不少重合,甚至是 “激情” 这个词,以及后面 “不分彼此” 去感受生活的意思。要知道,我是先写了上面的文字,再往下细看的。因此当我看了这电影后,就选择它为载体来表达我观念的 “侧面”。)
而可悲的是,女主现在知道了,男主不再和自己是一个整体。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这对他而言就足够了
,男主变了,却也找到了改变后自己的归宿。

而女主却被留下了,走不得,留不得
。这是一种更深层的抛弃。在这种生无可恋的状态中,酒精+热舞,女主出轨了男邻居。

场景2——男主向女主坦白出轨经历想认错。选择的时间也很微妙,12周,此时女主交谈的态度是 “行尸走肉” 地一天天活吧,没有交流的兴趣。男主却觉得是新的开始,于是想交代出轨,认错清空过去。因此女主听后只觉得没有告知她的必要。
这里的夫妻关系,一方视为形式枷锁,一方还妄图赋予意义,是矛盾所在。

10.最后一根稻草:~01:32min
场景1——房东带着疯儿子再次来访,得知男女主不去巴黎后,男主先是随口用女主怀孕作为理由随口客套。但疯儿子就是他们追求 “不平凡” 的绝对参考,自然不会相信。于是他追问起来,男主的解释让他得到了进一步的理由,金钱。但他明显不会相信——
“钱真是一个好借口”
“但它从不是真正的原因”
“什么是真正的原因?”

在一番猜测和观察后,疯子看出了女主的坚定,便将矛头对准男主大声质问起来,甚至引用到了第一次来访时男主的话。
“胆怯了?还是...守着无望的空虚更舒服?”
“喔 是了!”

当看出男主的选择后,疯子开始大肆嘲讽起来。
“要是谁说 他是故意搞大她肚子,
好下半辈子都苟且偷生再也不用思索人生意义。”
“我可是一点都不惊讶”

男主恼羞成怒,发泄完的间歇,疯子准备离去,却也顺带 “波及” 女主。
"这里有个大 ‘丈夫’"
“我为你感到难过,
但或许你们是王八配乌龟。
看你现在这个样子我也替他感到难过。”
“如果只有搞大你的肚子, 才能让他证明自己还是个男人。”
“你八成也没怎么让他好过”

男主再次发怒,被房东安抚。临走至门口,疯子给女主堕胎而死加上了最后 “半” 根稻草。
“老实说,我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
“但是...你知道吗?还是有一件事,值得我高兴。”
“我很高兴 自己不是那个孩子。”

但在女主被 “波及” 时,她一直都是思索状态。因为疯子一开始就是她内心的声音,此时不过是一次 “自己和自己” 的对话。
但上面的台词中,大半还是对男主的嘲讽。虽然男主并没有他说得那般龌龊,不过台词也只是把 “传统丈夫” 角色夸大化罢了。
“不分彼此” 是爱情的极致,而这里以子女为绳系的亲情,是传统夫妻形象的极致(譬如现实中,听过多少夫妻为了子女,高考后离婚的)。
本来女主处于爱情破碎后的懵逼状态,一度想行尸走肉地过没有爱情的夫妻形式生活。但先是被(改变)不自知的男主打扰(想破镜重圆),接着遇上疯子的替她从心里呐喊。
这就如止血的伤口又被撕裂,而之后的继续争吵注定了悲剧的诞生。
场景2——男主质问女主:疯子的话是不是其心里话。此时已改变的男主还想通过疯子的形象,否定曾经共同的追求,强拉女主进入 “平凡” 夫妻的角色中。而他对疯子的抨击 疯子意味着失去了爱人的能力
,引发了女主的大笑。这一点站着之前对爱情的定义上就很容易理解了。

曾经 “一半” 和 “另一半” 结合的裂纹消失了,男主只是 那个在派对上逗我笑了一笑的男孩
,如今只剩陌路人的排斥,彼此毫无交流的基础。女主的尖叫惹怒了男主,你只是一个徒有女人外表的空壳子
、希望当初你打掉孩子
,这是最后的 “另半根” 稻草。


是啊,“一眼看到头的未来” 不就是疯子说的 “苟且偷生” 么?失去了对追求人生意义的生活,不就是一个空壳子吗?(之前疯子第一次来后,女主说如果疯了就可以过有意义的生活,她宁愿疯了。可见她对意义的追求之看重)
女主跑去树林抽烟思考,暴风雨前的宁静。
11.悲剧落幕:~01:46min
写信的同时看第二遍,才发现这十几分钟里,隐藏着对于前面 “不分彼此” 的爱情,更为悲情而深沉的一面。它扩宽了我的爱情观,对这最后一幕内心很是动容。
清晨,阳光和煦。女主做着早餐,两人都没有提之前的事,就像一对相敬如宾的夫妻,平淡中含着柔情。女主了解起男主的新工作,看着餐巾纸上的简图,女主理解地说:他明显更拿手现在的工作,鼓励着他好好干。

临出门,男主忍不住问出了:"你不恨我了吗?" 鉴于之前出现的几次 "暴风雨前的宁静",以及对他们关系的理解,明明是已经破碎的夫妻。忍不住怀疑女主此时的平静,是否是一种存有死志去堕胎的伪装。
但女主回答时带着感情,走近后抚平男主的衣衫,这说明带着的感情不是伪装的嘲弄,而是真情。

那么是什么让这段完全破碎的关系重生呢?又开始我的 “曲解” 了,也是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意义所在——
男主出门后,女主洗着碗,突然哭了。我就在这时突然明白了——真正的爱情还有另一层更悲情却深邃的走向。

前面女主放弃自己追求的 “不平凡”,支持男主的追求,这是对真正的爱情是 “不分彼此” 的强调。但其实并没有上升到 “牺牲” 的高度,只是 “合体” 去追求人生意义,不分你我。
但如果两人因为爱情成为 “一个人”,而其中一方不管原因是什么,真的就变了呢?又该如何面对呢?
另一方也舍弃了当初共同的认知(曾经爱情产生的根源),一起甘于平凡的人生,这是一种忘我的、更加深邃的 “不分彼此”。这种爱情,甚至不需要原由,透着此生你我一期一会的宿命。
前面是为爱而理解,后面则是为爱而牺牲。
但也许这种牺牲下面,还是隐含着女主对男主重回初心的期盼,所以她还是选择了堕胎,清除她一直认为的 “唯一原因”,不希望下次一起有机会带着初心时,又陷入 “孩子的死循环”。
但随着女主的死去,男主的狂奔,我们无缘看到两颗曾 “不平凡” 的心,选择 “平凡” 后最终的发展。
只能和电影结尾出现的局外人们,一起唏嘘。

12.唏嘘:~end
男女邻居的场景,只是交代一下男主的结局,他俩继续他们原本的 “平凡” 生活。

女房东的唏嘘却展现的是一种反讽,一种 “傻逼不自知” 的映衬。
女房东自语着 难以表达我对革命路这个地方有多喜欢
,但她喜欢的却不是 “革命” 这个词赋予这条路的灵魂。最后谈及给那座房子选择租客时,男房东忍不住问她,问她对男女主一家的看法。
“曾经喜欢”
“有点异想天开,不合我口味,有点神经质”
甚至开始将那座房子的难卖,归咎于男女主居住留下的痕迹。
而男房东默默的关掉了自己的助听器。

13.结语
男女主、男女邻居、男女房东,已经从人生追求的方面,包含尽了夫妻双方的所有组合。任何向往爱情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一些预见。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的你我,被社会强加着些追求,还会多少有些自我的追求。爱情的结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呢?
这些都是未完的思考,电影向观众的提问,向我的提问。
我现在无法回答,但当我写下答案的那天,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男主最后歇斯底里的奔跑,却也不再可能回到改变他人生走向的那天。
Ps:
-
时隔大半年,虽然都是在优酷观看的,但是字幕翻译明显不同。我还是觉得第一次看时的字幕翻译,更加犀利。
-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是炸裂,细节表现完美,给电影表达的内容增色太多了。
2019年9月18日 19:00 写于成都
2020年5月1日 02:41 修改、配图 于成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