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革命之路》观影曲解

2-《革命之路》观影曲解

作者: 丶花辞树 | 来源:发表于2020-05-02 11:25 被阅读0次

    0.引言

    (看了看时间,写于半年前裸辞刚回成都的时候。但前几天重新读了一遍,发现这篇 7500+字的影评写出了我许多心声。今天是五一节的第一天,太阳已经落下,坐在房间里,想为它添上相应的电影截图,发到公众号上。)

    前不久读了《了不起的盖茨比》一书,顺带把电影也看了,是莱昂纳多演的,发现很多细节都还原得很好,基本与原著没有缺失。

    之后找到莱昂纳多的另一部电影《革命之路》,在这个 “让人误导” 的名字前徘徊了一会儿,最终还是点开了播放。

    自然地,豆瓣高分电影又一次没令我失望。内容上是在讲述男女之间的爱情观,革命之路只是一个居所地名。

    此外没想到的是——在看的过程中发现,我之前的许多思考,都在其中找到了痕迹。于是便有了这篇长长的影评。

    但我写这篇影评的目的不是去解读电影,而是拿它当作 “线” 把我那些 “被” 电影契合的思考 “穿” 起来。因而题目加上了 “曲解” 二字。

    “小朋友才分对错”,这些年越是远离应试教育高考画下的句点,便越是觉得很多时候,自己的认知比事物本身更加重要。如果我是色盲的话,这应该是一句很好的安慰吧(#笑。

    曲解开始~~

    1.女主名:April

    女主名叫 April。中国有句 “你是人间四月天”,所以四月代表着美好。而外国其实对于这个万物复苏的四月,也是差不多的情感。因此,女主以此为名,其实就预示着她遵从内心、一路向前的形象。

    题外话——

    看《一千零一夜》这个读书节目,里面介绍《荒原》时提到另一种对 “四月” 的说法,也挺有意思。

    万物复苏的四月,土里的一切似乎都要迸发而出,迎接春光。但是土里同样还有死去的亡者,这样一来,万物 “向上” 躁动的四月对于这些亡者,是否算是一种惊扰呢?

    2.相识于“特殊”:~2:50min

    开头男女主相识于一场舞会,初次的交谈聊到 “你是做什么的”,一番调侃过后女主强调说“我不是问你怎么赚钱,而是你的兴趣是什么......”接着画面便转到了他们结婚之后。

    这里没有说出口的 “兴趣”,其实是还不知道兴趣所在,具体而言,可以说是对人生意义的追求。

    尽管两人此时还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意义,也不知道要追求什么。但他们都有这种追求自己 “不平凡” 人生的意识。

    这种不同于常人交谈的关注点,就是他们的 “特殊” 之处,也是画面一转,已是结合成婚的唯一原由

    1997-1.jpg

    Ps:配图时发现了更多细节,第一遍这里我看错了,其实男主的这种意识是后来被女主唤醒的,女主在这点上一直是走在前面的。此时的结合,真就是因为你只不过是个在派对上曾逗我笑过的男人

    3.维护“特殊”:~10:00min

    女主学过表演,在一场明显失败了的舞台剧落幕后,观众席上男主旁边的女房东吐槽着女主,却又在面对女主时违心的客套赞扬。

    但女主明显是对自己的表现心里有数,毕竟 “不平凡” 是自我成就的追求和达到,不是从别人的话中满足虚荣。

    女主情绪低落,男主却一直违心的强行去赞扬她,甚至通过贬低其他同台者,明显这样的行为对自知的女主是无效的。

    但说些什么去抚慰,又是这种场景下通常丈夫角色应该做的。于是男主遵循了这种 “平凡” 的人设,想要维护女主对不平凡的追求,哪怕是并没有达到客观上的成就。

    此时角色选择的不一致,注定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便爆发了对骂。

    从男主选择 “通常的丈夫人设” 去安慰,以及女主骂出的那句 “你扪心自问,哪点能想出证明自己是一个男人。”其实可以看出——

    男主在最初相识时追求 “不平凡” 这点上,并没有女主坚定。因此在对骂的其他句子里,女主也有指责被男主骗了的意思。

    1997-3.jpg

    4.铺垫设置:~27:00min

    这 17 分钟基本都是为后面提供背景。

    场景1——男主上班,连续多个场景都是一大群人西装+帽子的近似穿着,以及脸上毫无表情的木然。这代表着他所处工作环境的 “平凡”。

    1997-4.jpg 场景2——男女主和女房东一道去看房,第一次出现了 “革命路” 这个词。而女房东虚伪的解说,正巧用到了 “平凡” 与 “不平凡” 的对比。女主听后自然是心动了,想要借着这座 “特殊” 的转角上 “革命之路” 的房子,营造出继续追求 “不平凡” 的 “兴趣”(人生意义)的环境。 1997-5.jpg

    场景3——男主生日这天被老板批了,正巧来了新人女同事,男主利用对这一 “平凡” 工作环境中规则的熟悉,在女新人面前秀了一下,偷出的时间成全了两人的出轨。

    正如前面所说,“不平凡” 是自我成就,不是虚荣,而男主在女新人面前秀的行为是与其相悖的。虽然有 “生日”、“被老板批” 两个诱因,但同样再次暗示着男主对 “不平凡” 追求的不坚定。


    1997-6.jpg

    场景4——虚伪的女房东拜访作为家庭主妇的女主,其实是为了精神病的儿子即将外出,希望男女主能接待一下。女主欣然接受的态度,让她很是意外。

    这个有着数学博士学历的疯儿子,其实就代表着,追求 “不平凡” 最真实、纯粹的样子。

    对于疯子这个角色的理解,完全可以借鉴这样一句话:“听从自己内心的人,不是成了传奇,就是成了疯子。”

    1997-7.jpg

    场景5——男主和女新人谈到了自己父亲,父亲在同一家公司干了几十年,而男主小时候就心想自己不要成为父亲那样。结果现在却在同一家公司上班,男主自己也觉得讽刺。

    这其实就是交代男主一开始追求 “不平凡” 的初衷吧,对于平凡父亲的不认可。这也是女主之后能唤醒男主追求 “不平凡” 的内在原因。 1997-8.jpg

    场景6——女主翻看照片,一张男主穿着军装,雄姿勃发,拍摄于巴黎铁塔前的照片。回忆起了结婚前的一个场景——

    男主高度评价巴黎,女主没去过,男主说下次带她去,并描述巴黎那里的不同,人们朝气蓬勃,是自己真正想要生活的地方。谈到自己的理想是去感受一切,女主很欣赏(因为她找到了内心的共鸣点),认为他是 “见过最有意思的人”。

    Ps:这么看来第一遍看时没看错,婚前女主是看到了男主,内心与自己一致的对 “不平凡” 的追求。

    1997-9.jpg

    5.何为另一半:~31:30min

    女主精心为男主庆生,还为剧院的事道歉,男主默默为自己的出轨愧疚。但女主真正为他准备的礼物却不是蛋糕,而是要他去追求曾经的理想,也就是曾经他们想要的 “不平凡”。

    1997-10.jpg

    女主简单分析了可行性——存款够 6 个月,巴黎的秘书职务工资很高,可以养男主。但男主却觉得 “不现实”,于是女主说出了安于现在的平凡才是 “不现实”。

    这段话直接点明了他们一开始共同生活的前提——觉得两人是特殊而不平凡的、优越感,并且表达了对男主的欣赏,认定他终将 “不平凡”。但现在的现状是男主遵循了平凡生活的 “套路”——结婚生子后就要安定下来(为后文女主堕胎埋下伏笔)。


    1997-11.jpg

    不知道是女主的欣赏,还是男主对出轨的愧疚。最后男主被唤醒了,接受了这个计划。


    1997-12.jpg

    这里就要开始加入我的 “曲解” 了——关于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看法。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用 “距离” 来衡量。

    比如父母之爱都说伟大,但伟大在什么地方呢?无私?还不够准确。我认为它的伟大之处在于,任何关系都是以拉近彼此之间的 “距离” 为目的,甚至可以说是占有,但它却是远离。父母的爱在于希望子女离自己远去,有可以独立生活的能力。

    这种自我克制、完全替子女长远考虑的态度才是伟大所在。

    其实高中有篇文言文《触龙说赵太后》也是这种观点。

    (赵太后疼爱小女儿,不忍心让她作为邻国借兵的人质。触龙说她对小女儿的爱,比不上对另一个出嫁别国的女儿。因为她对出嫁女儿的祝福是希望 “不要被遣返”、“子孙相继为王”。而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太后对出嫁女儿做到了这点,可对于小女儿 “一旦山陵崩(赵太后死后)”,小女儿凭借什么在赵国立足呢?最终太后同意了小女儿出国为质。)

    那么爱情呢?我认为它是另一个极端——没有距离。

    我们常把爱情中的对方比作 “另一半”,但却没有真正去想一下 “另一半” 这个比喻本身。

    古代有一分为二的虎符,早年 TVB 里常有一掰两半的玉佩信物,它们也是都是 “一半” + “另一半” 的事物。

    从它们的用处可以发现,这种形式的东西真正关键之处在于 “契合”,也就是那道导致残缺的裂纹,而不是各自本身的雕纹、质地。

    类比推之,真正结合成爱情的,也不是那些一眼可见的优点:外貌、身高、家世,而是平和而情愿地去接受对方的缺点

    这种结合是 “零距离” 的,就像是左手和右手。提重物时右撇子自然多使用,但是右手会去抱怨左手吗?不会,因为它们已经是 “身体” 这同一个整体了。

    “爱你就会变成你”,我觉得爱情从来都是 “毁” 人不倦的。这种一半与另一半的结合,超出了物质生活的本身,深入到了两个人思想、灵魂的融合。而同样透出了一种牺牲的意味——放弃各自的独立性,选择一起成为一个新的个体。不分彼此。

    再回看电影,庆生的一开始女主就为剧院的事道歉。但从开头就可以知道,女主追求的 “不平凡” 就是在所学的表演上。

    因此对这件事的道歉,其实代表着女主决定放弃了自己的追求,进而去成就男主对 “不平凡” 的追求,所以在后面的计划中,甚至是女主要去养男主。

    在看电影时,我秒懂了女主的这种做法,因为正巧契合上面所写的,我对于爱情的认识——因为 “不分彼此”,所以男主去追求自己的 “不平凡”,等价于女主自己追求 “不平凡” 的延续。他们是一个人

    但这部电影是悲剧,其设定的悲剧根源就在于男女主对 “不平凡” 的追求,没有同样的决心。

    而从这里开始,他们却又将作为 “一个人” 对追求这种 “不平凡”。那么这种决心的差异注定会 “撕裂” 这 “一个人” 的存在。

    6.短暂的回归:~42:30min

    这一段里男女主又暂时回到了,最开始那两个追求 “不平凡” 的灵魂。

    有了这种追求后,生活就像是有了 “盼头”,尤其是男主变得意气风发。对之前被老板批的问题,拿起电话点烟侃侃而谈。

    1997-13.jpg 但与之相对比的,是周围的 “平凡” 氛围——同事的质疑 “在这里不也同样可以获得吗?”、以及去邻居家的坐谈。 1997-14.jpg

    之前说了,后面要出现的房东疯儿子可看作是,他俩追求 “不平凡” 的绝对参考。而这里的邻居夫妇则可看作是,他俩如果都放弃追求后,甘于 “平凡” 的参考。

    但男女主就是处在这之间的挣扎状态。

    男邻居看着一堆看电视的孩子,呼喊不应。转身拿着一杯啤酒去屋外透气,这透出了一种面对 “平凡” 的无奈。

    但男女主走后,女邻居甚至担心丈夫也有追求 “不平凡” 的想法,最后确定两人都站在 “平凡” 生活的角度上后,女邻居甚至喜极而泣,一起对男女主的计划大肆批判起来。

    1997-15.jpg

    7.悲剧的铺垫:~51:00min

    虽然之前已经说了,男女主决心的不一致,注定了 “合体” 追求 “不平凡” 的失败,这是根本原因。

    但还是需要外在的诱因,来打破这种回归的对 “不平凡” 的追求状态。

    这个诱因就是男主那通侃侃而谈的电话,竟被更高层领导赏识,从这个 “平凡” 的环境中抛出更大的橄榄枝。

    1997-16.jpg

    疯子终于随房东夫妇来了,先用了一些低情商的行为来塑造疯子的形象。但最关键的是疯子的问话,这就像是他们内心的声音。所以那句 “听从自己内心的人,不是成了传奇,就是成了疯子” 很是符合这里的角色设定。

    而此时男女主是和疯子(代表他们内心的声音)是共鸣的。

    男女主:“逃避无望的空虚”
    疯子面色一正:“很多人都空虚,但认识到这一点需要莫大的勇气”
    ......
    “他好像是第一个真正能理解我们的人”
    “也许我们也疯了”
    “如果疯了意味着过有意义的生活,我愿意疯了”

    1997-17.jpg

    值得一提的是,疯子听了男女主想要去巴黎的想法,朝着母亲大笑并问她感觉如何: “年轻有为的 Wheeler 夫妇要离开这里。”这是一种对融入 “平凡” 环境的母亲的嘲讽。

    1997-18.jpg

    从影片结束时可以看出,房东夫妇其实是 “平凡” 与 “不平凡” 之间,另一种发展结果——

    女房东身心完全融入了 “平凡” 的环境,男房东内心保留着对 “不平凡” 追求的理解,但身体选择了 “平凡” 的生活。于是面对内心和自己格格不入的女房东,也只是默默的关掉自己的助听器。

    8.转向悲剧:~01:09:00min

    场景1——高层领导和男主共进午餐,再次利诱。说明了 “平凡” 环境中这个橄榄枝的难得。期间提及了男主父亲,如果男主把握了这个机会,他父亲会为他骄傲。毕竟他父亲在这个公司的最底层,工作了几十年。 1997-19.jpg

    场景2——男主开始动摇,录下这几句话来问自己。前 3 句都是正常的询问内心的声音,然而最后一句的答案,其实就预示着男主内心已经放弃了对 “不平凡” 的追求。另外,女新人的几句聊天中又提及了 “父亲会为他自豪”。

    想想你有了什么 逗号
    想想你需要什么 逗号
    想想你离不开什么 破折号
    那就是库存管理

    1997-20.jpg 场景3——又一个诱因出现了,女主怀孕 10 周。女主说 12 周内是安全的堕胎范围,男主却含糊其词。这算是对内心其实放弃追求 “不平凡” 的最后伪装。于是选择了拖延,“毕竟我们还有时间”。 1997-21.jpg

    场景4——沙滩上,男女主和邻居夫妻聊天,女主发现男主并没有坚定地辞去工作。一番争论中,此时对于之前的计划,已经在男主口中变成了 “只是一种选择”,但选择却是自己的;开始引用之前同事的话“这里也可以获得”,但获得的却是快乐。

    1997-22.jpg

    他甚至认为之前计划的支撑点是钱,这明显是偷换了概念,所以这里他相当于是单方面撕毁了两人 “合为一人去追求不平凡” 的约定。

    1997-23.jpg

    场景5——回家的争吵。上一幕已经发现了,男主的追求悄然换成了物质,而不是一开始的 “不平凡”、有意义的生活。因此,争吵中男主站在了传统的家庭责任角度上,而女主还是不变的站在对有意义生活的追求。随后男主洗脸时发现了女主藏的堕胎工具,出来之后更是站在了家庭责任中关于孩子的对待上发怒。

    从观众的上帝视角,自然知道男主的改变,根本原因不是女主的怀孕。但可怜的女主并不知道,她将怀孕视为唯一的阻碍原因。此时,男主对于约定的追求已经视为 “幻想”。最终,在踩在亲情的道德制高点上的男主的责问下,女主痛苦的沉默了。

    1997-24.jpg

    这里再次开始我的 “曲解”——关于爱情和亲情

    在之前的 “曲解” 中,其实是描述的是 “爱情的产生”。这里想说说 “爱情的发展”。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句话已经很有年头了。但人们只是借它表达一种仿佛随时间变化的必然结果,却没有追问原因。

    其实它背后的现象是 “爱情” 变成了 “亲情”。因此,爱情在当代人的生活中,是 “昙花一现” 的。此后更多的夫妻之间是亲情,而不是爱情。

    虽然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大环境的安排——“买房-买车-结婚-生子-教育”,被莫名的套上枷锁。在压力、责任、生活琐事中,磨掉了爱情,换上了从小 “目见耳闻” 的亲情,自然地开始重复一段角色扮演

    但爱情之所以能被环境所改变,多多少少也是因为没有思考过,什么是爱情?什么是亲情?界限何在?

    正如不是所有的父母之爱都是推远距离,更多的父母之爱是希望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

    这种观念就如同诅咒,无视了对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这一基本事实的基本尊重,并用以十年为计的时间去驯化下一代接受它。

    而真正的爱情也不是,随上床次数累加而递减的情欲,但却是一种激情

    这种激情是源于——人生路上不再是只有向死而生的孤独,因另一半的存在而能够相互依靠后平添的肆意,能坦然地向任何方向去追寻。一起去感受生活、感受苦难、感受时间......

    以你我一体的形式去感受此生的一切,这种生活态度就是这一激情维系的方式,爱情的维系方式。

    因而,我现在不能理解的事物有二:1.男女朋友阶段中的暴力;2.子女的存在(撇开传统环境的影响,要子女的理由是什么?)

    爱情是比亲情更近的,传言中的 “保大保小” 听起来简直就像是笑话。我永远不会因为亲情去伤害离我最近的另一半,也不应该存在这种因果关系。

    毕竟真正的父母之爱是 “拉远距离”,子女亲情是我现在无法理解的存在,更是不会,除非有了子女后,真当成是自己 “生命的续集”。

    9.关系破碎:~01:20min

    场景1——好像又恢复了平静。酒吧里,男女主和男女邻居聚会,女邻居很高兴大家又成了一个整体。(但可能女主听来这更像是诅咒)男邻居欣慰、女邻居高兴、男主忐忑、女主眼神凄然。女邻居醉酒由男主送回,酒吧里女主和男邻居交谈,男邻居牛头不对马嘴的安慰尬聊——

    “我去过欧洲,那里没什么不一样的”
    “...不一定非要去巴黎...”
    ...
    “你...只是想释放,对吧”
    “我只想找回感觉, 只想我们的生活再有激情。
    多年以来彼此分享秘密, 我认为我们会生活得精彩,
    我并不知道是怎样的, 但一想到这种可能就心怀希望。”

    (这里的台词真的和我上面的思考,有不少重合,甚至是 “激情” 这个词,以及后面 “不分彼此” 去感受生活的意思。要知道,我是先写了上面的文字,再往下细看的。因此当我看了这电影后,就选择它为载体来表达我观念的 “侧面”。)

    而可悲的是,女主现在知道了,男主不再和自己是一个整体。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这对他而言就足够了,男主变了,却也找到了改变后自己的归宿。

    1997-25.jpg

    而女主却被留下了,走不得,留不得。这是一种更深层的抛弃。在这种生无可恋的状态中,酒精+热舞,女主出轨了男邻居。

    1997-26.jpg

    场景2——男主向女主坦白出轨经历想认错。选择的时间也很微妙,12周,此时女主交谈的态度是 “行尸走肉” 地一天天活吧,没有交流的兴趣。男主却觉得是新的开始,于是想交代出轨,认错清空过去。因此女主听后只觉得没有告知她的必要。

    这里的夫妻关系,一方视为形式枷锁,一方还妄图赋予意义,是矛盾所在。

    1997-27.jpg

    10.最后一根稻草:~01:32min

    场景1——房东带着疯儿子再次来访,得知男女主不去巴黎后,男主先是随口用女主怀孕作为理由随口客套。但疯儿子就是他们追求 “不平凡” 的绝对参考,自然不会相信。于是他追问起来,男主的解释让他得到了进一步的理由,金钱。但他明显不会相信——

    “钱真是一个好借口”
    “但它从不是真正的原因”
    “什么是真正的原因?”

    1997-28.jpg

    在一番猜测和观察后,疯子看出了女主的坚定,便将矛头对准男主大声质问起来,甚至引用到了第一次来访时男主的话。

    “胆怯了?还是...守着无望的空虚更舒服?”
    “喔 是了!”

    1997-29.jpg

    当看出男主的选择后,疯子开始大肆嘲讽起来。

    “要是谁说 他是故意搞大她肚子,
    好下半辈子都苟且偷生再也不用思索人生意义。”
    “我可是一点都不惊讶”

    1997-30.jpg

    男主恼羞成怒,发泄完的间歇,疯子准备离去,却也顺带 “波及” 女主。

    "这里有个大 ‘丈夫’"
    “我为你感到难过,
    但或许你们是王八配乌龟。
    看你现在这个样子我也替他感到难过。”
    “如果只有搞大你的肚子, 才能让他证明自己还是个男人。”
    “你八成也没怎么让他好过”

    1997-31.jpg

    男主再次发怒,被房东安抚。临走至门口,疯子给女主堕胎而死加上了最后 “半” 根稻草。

    “老实说,我并没有什么可高兴的。”
    “但是...你知道吗?还是有一件事,值得我高兴。”
    “我很高兴 自己不是那个孩子。”

    1997-32.jpg

    但在女主被 “波及” 时,她一直都是思索状态。因为疯子一开始就是她内心的声音,此时不过是一次 “自己和自己” 的对话。

    但上面的台词中,大半还是对男主的嘲讽。虽然男主并没有他说得那般龌龊,不过台词也只是把 “传统丈夫” 角色夸大化罢了。

    “不分彼此” 是爱情的极致,而这里以子女为绳系的亲情,是传统夫妻形象的极致(譬如现实中,听过多少夫妻为了子女,高考后离婚的)。

    本来女主处于爱情破碎后的懵逼状态,一度想行尸走肉地过没有爱情的夫妻形式生活。但先是被(改变)不自知的男主打扰(想破镜重圆),接着遇上疯子的替她从心里呐喊。

    这就如止血的伤口又被撕裂,而之后的继续争吵注定了悲剧的诞生。

    场景2——男主质问女主:疯子的话是不是其心里话。此时已改变的男主还想通过疯子的形象,否定曾经共同的追求,强拉女主进入 “平凡” 夫妻的角色中。而他对疯子的抨击 疯子意味着失去了爱人的能力,引发了女主的大笑。这一点站着之前对爱情的定义上就很容易理解了。

    1997-33.jpg

    曾经 “一半” 和 “另一半” 结合的裂纹消失了,男主只是 那个在派对上逗我笑了一笑的男孩,如今只剩陌路人的排斥,彼此毫无交流的基础。女主的尖叫惹怒了男主,你只是一个徒有女人外表的空壳子希望当初你打掉孩子,这是最后的 “另半根” 稻草。

    1997-34.jpg 1997-35.jpg

    是啊,“一眼看到头的未来” 不就是疯子说的 “苟且偷生” 么?失去了对追求人生意义的生活,不就是一个空壳子吗?(之前疯子第一次来后,女主说如果疯了就可以过有意义的生活,她宁愿疯了。可见她对意义的追求之看重)

    女主跑去树林抽烟思考,暴风雨前的宁静。

    11.悲剧落幕:~01:46min

    写信的同时看第二遍,才发现这十几分钟里,隐藏着对于前面 “不分彼此” 的爱情,更为悲情而深沉的一面。它扩宽了我的爱情观,对这最后一幕内心很是动容。

    清晨,阳光和煦。女主做着早餐,两人都没有提之前的事,就像一对相敬如宾的夫妻,平淡中含着柔情。女主了解起男主的新工作,看着餐巾纸上的简图,女主理解地说:他明显更拿手现在的工作,鼓励着他好好干。

    1997-36.jpg

    临出门,男主忍不住问出了:"你不恨我了吗?" 鉴于之前出现的几次 "暴风雨前的宁静",以及对他们关系的理解,明明是已经破碎的夫妻。忍不住怀疑女主此时的平静,是否是一种存有死志去堕胎的伪装。

    但女主回答时带着感情,走近后抚平男主的衣衫,这说明带着的感情不是伪装的嘲弄,而是真情。

    1997-37.jpg

    那么是什么让这段完全破碎的关系重生呢?又开始我的 “曲解” 了,也是这部电影对我最大的意义所在——

    男主出门后,女主洗着碗,突然哭了。我就在这时突然明白了——真正的爱情还有另一层更悲情却深邃的走向。

    1997-38.jpg

    前面女主放弃自己追求的 “不平凡”,支持男主的追求,这是对真正的爱情是 “不分彼此” 的强调。但其实并没有上升到 “牺牲” 的高度,只是 “合体” 去追求人生意义,不分你我。

    但如果两人因为爱情成为 “一个人”,而其中一方不管原因是什么,真的就变了呢?又该如何面对呢?

    另一方也舍弃了当初共同的认知(曾经爱情产生的根源),一起甘于平凡的人生,这是一种忘我的、更加深邃的 “不分彼此”。这种爱情,甚至不需要原由,透着此生你我一期一会的宿命。

    前面是为爱而理解,后面则是为爱而牺牲。

    但也许这种牺牲下面,还是隐含着女主对男主重回初心的期盼,所以她还是选择了堕胎,清除她一直认为的 “唯一原因”,不希望下次一起有机会带着初心时,又陷入 “孩子的死循环”。

    但随着女主的死去,男主的狂奔,我们无缘看到两颗曾 “不平凡” 的心,选择 “平凡” 后最终的发展。

    只能和电影结尾出现的局外人们,一起唏嘘。

    1997-39.jpg

    12.唏嘘:~end

    男女邻居的场景,只是交代一下男主的结局,他俩继续他们原本的 “平凡” 生活。

    1997-40.jpg

    女房东的唏嘘却展现的是一种反讽,一种 “傻逼不自知” 的映衬。

    女房东自语着 难以表达我对革命路这个地方有多喜欢,但她喜欢的却不是 “革命” 这个词赋予这条路的灵魂。最后谈及给那座房子选择租客时,男房东忍不住问她,问她对男女主一家的看法。

    “曾经喜欢”
    “有点异想天开,不合我口味,有点神经质”

    甚至开始将那座房子的难卖,归咎于男女主居住留下的痕迹。

    而男房东默默的关掉了自己的助听器。

    1997-41.jpg

    13.结语

    男女主、男女邻居、男女房东,已经从人生追求的方面,包含尽了夫妻双方的所有组合。任何向往爱情的人,都能够从中得到一些预见。

    尤其是在这个时代的你我,被社会强加着些追求,还会多少有些自我的追求。爱情的结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人生轨迹呢?

    这些都是未完的思考,电影向观众的提问,向我的提问。

    我现在无法回答,但当我写下答案的那天,脑海里一定会浮现出——男主最后歇斯底里的奔跑,却也不再可能回到改变他人生走向的那天。


    Ps:

    1. 时隔大半年,虽然都是在优酷观看的,但是字幕翻译明显不同。我还是觉得第一次看时的字幕翻译,更加犀利。

    2. 男女主的演技真的是炸裂,细节表现完美,给电影表达的内容增色太多了。


    2019年9月18日 19:00 写于成都

    2020年5月1日 02:41 修改、配图 于成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革命之路》观影曲解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tk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