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无法到达的地方,文字能载你过去,你无法经历的人生,书籍可以带你相遇。
随着对《太行深处王金庄李彦国》的深入阅读,太行深处的王金庄,在我眼前越来越清晰。随山势起伏,层层叠叠,曲曲折折,绵延不绝,波澜壮阔,令人震撼的旱作梯田,仿佛就在眼前。它是深藏于太行山深处的人间奇迹,它凝聚着当地老百姓的坚韧和智慧。700年来,它已成了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梯田随着季节的变化呈现出各种姿态,最美的样子在秋天。就在绵延的梯田之间,玉米、高粱,花椒、柿子满山遍野,美不胜收,呈现出春华秋实的壮丽景象。它已经不仅仅是梯田,它是一幅巨幅的画,是一幅大自然和勤劳的当地人民共同创作的一幅精美的艺术作品。
生活在这大山深处王金庄的李彦国老师,敢于和命运挑战,在艰难中能吃苦,思变化。
民办教师被辞退后,李老师为了生活走出去,背井离乡,在太原造纸厂打工,工作地点在太原附近的一个村庄,给稻草打包。李彦国在打包的工作中,一同事可能因为说话强势,在此待不下去了,让李老师意识到强势会被人打压,弱势会被人欺负,只有外柔内刚才能生存。在干活的时候经常地挨批发愁,体会到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
李彦国老师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妻子是他们家的领导,虽然是一个不识字的妇人,但是要强、勤劳、能干。干活不惜力,家里地里活都拿得起,放得下,家中事无巨细都是妻子安排,赢得了全家人的尊重。
大儿媳有思想,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做教师工作,教学就是她的全部,工作成绩突出,是教师标兵,教育界的领军人物。生活上不讲吃穿,与婆婆和其他家人相处和睦。
李彦国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从自己家的儿子儿媳,都躬耕在讲台上,从事不同的学科教学,想到在任何一个时期,选择往往比努力更重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人的命运让你不知道哪一步走的对不对,总要走才对,不走就永远不知道方向。这些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人生经验,让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由得边读边思考,从中学到许多深刻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人生路。
王金庄是一个十年九旱,多灾多难的村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除了旱灾,还有其它多种灾害,王金庄人为求活命便想办法存粮。丰年里一定要注意留下荒年的粮食,丰年要当欠年过,有粮常想无粮时。所以在王金庄,再穷也要建一层二篷楼,楼上干燥,易于贮粮,存放谷子,豆类,干菜等,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由于李彦国当时在简书里写毛驴、梯田、山路,机缘巧合下,两个同频的人相遇了。这是一个年轻人,叫郭天禹,当年是中国农业大学的硕士,所研究的专业,是农村社会学和人类生态学。通过郭天禹,李彦国结识了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庆忠,也了解到,王金庄申办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早已经进行了。
二零一八年九月,孙教授团队来到涉县,来到王金庄调研。在王金庄,李彦国全程陪同。在那一次,孙教授说,王金庄的重要文化在这大山里,每一道沟都是有故事的,这些故事在人们的视线之外。
至此,书中写道,李彦国从某一刻开始,已经希望在自己的笔下,把家乡那些看起来又薄又贫瘠的土地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们看到希望,让世界知道王金庄曾经贫瘠的土地上村民和祖先之间的这一份连接。特别是看到那些石庵子上边光绪年间的、咸丰年间的这些字迹的时候,让人们都能够有一种强烈的冲动,就是我们活着,但始终与祖先同在的。文化是用时光来记录的,过去的字迹,现在的文字留存,都是为了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延续呀!
就这样,李彦国老师更有了一种使命感,把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担在了自己肩上。
这是一部长篇纪实文学,从容小主用纪实文学加小说这种体裁,用真实与艺术加工,以太行深处王金国李彦国为主线,以娴熟流畅的文笔,娓娓道来,将一个普通农民做的不平凡的事,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受益匪浅。
阅读进行中,继续相遇不一样的生活,不一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