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面面观简友广场想法
非黑即白的判断,阻碍我们的成长

非黑即白的判断,阻碍我们的成长

作者: 大智度彼岸 | 来源:发表于2019-02-17 04:42 被阅读42次

    有一次,郎咸平在某大学演讲中说:“我们的企业不要追求做大做强……”这时一名在坐的学生就问他:“难道要做小做弱吗?”

    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典型的二元思维、好坏人思维、非黑即白思维,在这种思维的引导下,就会出现推论错误。因为不要追求做大、做强,并不一定就是做小做弱。在强与弱之间,还有许多中间选项。这些中间状态也许更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这种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只看到了事物相反的两面或两端,忽视了其他方面或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间情况,而其他方面可能很多,中间情况也往往是最普遍的。

    二元思维是我们常见的思维。这是一种很简单的思维,通常发生在幼儿身上。比如小孩子常常会问家长,那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个地方可以去还是不可以去?幼儿的逻辑思辨能力发育不足,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正常。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成年人也经常这样去简单化的分辨事物,做出非此即彼、赞自毁他的取舍判断,就显得不那么合适了。

    比如在对待历史问题上,我们有时会抱着这样的思维模式,把历史人物分成明显的好与坏两类——把好的神圣化,认为他们一切都是对的,不许批评质疑他的问题;或者把坏的妖魔化,认为他们一切都是错的,不许肯定他的积极贡献。

    比如我们说孔孟是圣人,因此就把一切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都归结为儒家思想的伟大;也有人认为孔孟是伪君子,因此把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中所有问题都归结于孔孟之道的腐朽落后。

    于是就导致一种“因人废言”或者“因言废人”的现象存在,使得许多闪光的思想被埋没,或者一些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被延续。被埋没或者被延续的原因,不是它实际上对我们造成了消极或者积极的影响,而仅仅是因为,那些思想言论是某个好人或者坏人说的,所以,要么全盘否定,要么全盘肯定。选择中间立场的人,往往成为两个极端群体的共同排斥对象。

    这种对于历史文化的思维是片面的,没有认清人性的复杂性与多面性。同样的逻辑下,我们对待现代人也经常如此做出判断取舍。网络上经常出现的地域黑现象,就是典型的例子。与此类似的还有阶层黑、职业黑等等。由于这样极端化的判断,拒绝中间选项的存在,轻则造成我们日常人际交往中的困惑,重则会障碍我们对事物的多元反思,在许多领域产生无谓的争端和严重内耗,引导人们的立场在左与右两个极端选边站队,互相攻击。我们的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教训了,大概也不必举例了吧?

    【后记】

    这篇短文的主旨内容取自宋怀常所著《中国人思维的五大逻辑缺陷》。但实际上,这种极端的二元思维方式并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如此判断,本身就是作者所批评的“地域黑”现象。

    另外,原作者开篇举的例子中,特别强调了提问者是“某高校的大学生”,似乎在暗示,大学生阶层不应该存在这样的问题。这又符合了作者所批评的“阶层黑”现象。因为,这种逻辑错误,各个阶层都存在着。

    从这里也能看出,我们想要做到真正公允中道的判断,有多么艰难那。基于这个考虑,笔者有意抹去了一些符号化的元素,对原文重新进行了整理和编排,形成上述一段新的文字。不妥之处,还望路过诸公指正补充,不吝赐教。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非黑即白的判断,阻碍我们的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vw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