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

作者: 佘克宁 | 来源:发表于2018-06-16 11:24 被阅读104次

司马迁

《史记》作者司马迁,学术造诣举世无双,但司马迁为后世所称道的,是其秉笔直书的写作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发表于武帝刘彻时代。司马迁的《武帝本纪》,没有对“伟大领袖”歌功颂德,以今人习以为常的方式记载刘彻的作为。对西汉王朝的头号敌人项羽,司马迁也没有以“革命叙事”的方式,撰写儿童版教科书,以“政治正确”引导读者误入理解之歧途。

司马迁的写作方式,是司马迁难以企及的道德水准与学术造诣之体现,也是华夏思想管制之进化处于低级阶段的体现。司马迁如果生活在明太祖朱元璋的时代,等待司马迁的结局,不会是“宫刑”,必然是“诛灭九族”。

在纸张尚未被发明的司马迁时代,文字的传播与平民世界存在天然隔阂。因此,《史记》的定位,或许类似于当代的《内参》,只供正厅级以上干部阅读。如果以此假设推断,则司马迁及《史记》之光芒,因归功于武帝刘彻。

司马迁为大泽乡之民变鼻祖陈涉撰写传记,汉兴秦亡,反秦斗士陈涉为西汉史家重视,本无可非议。但司马迁将陈涉传列入《世家》之最高等级,显示司马迁之《史记》,非帝王将相之“伟人故事”,而是真正的史书。

后世之史书,基本是“修前朝史”,文字叙事的关键在于“政治正确”,而非学术水平。在大一统国家宣传部门的教化下,民众无条件接受欺骗与误导。极少数精英学者,则不得不耗费大量精力,力求发现与挖掘出文字游戏中的虚伪与真相。

如以《史记》为范本修史,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故事,或许因其枯燥乏味与弄虚作假,被司马迁予以删除。岳飞秦桧主战主和之争,司马迁笔下,不会是“爱国”与“卖国”之争,而是军队将领与南宋朝廷利益之争。革命党与北洋系之争,不是“进步”与“落后”之争,而是“挑战国际体系”与“遵守国际体系”之争。

司马迁《史记》里关于李陵事件的记载,坚持司马迁一贯坚持的立场,即认为李陵是于万般无奈之下投降匈奴,李陵是以自损名节的投降,隐藏其日后东山再起、叛离匈奴的谋划。

《史记》对李陵事件的记述,成为后世作品包括《资治通鉴》等史书对此事件的定论。太史公本人因李陵事件而受宫刑惩罚,或许因太史公本人与此事件的关联,使太史公对于属于千古疑案的李陵事件,一改以往客观公正、秉笔直书的写作风格,极力渲染李陵之英勇无畏,同时以近乎定论的评语,为李陵申辩与申冤。

李陵是否如太史公所述:“万般无奈之下投降匈奴,是以自损名节的投降,隐藏其日后东山再起、叛离匈奴的谋划。”事实上无人知晓(除了李陵本人)。至于李陵以几千步卒深入荒漠,面对数倍于己的匈奴骑兵部队的围剿,李陵部队几乎单纯以弓箭为武器,消灭数量庞大的匈奴士兵,太史公此记述,则明显存在刻意造假之嫌疑。

司马迁的《史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史记》从阅读体验的角度,与其说是一部史书,不如说是一部故事情节生动的小说。

《史记》看起来更像是一部小说,从学术的角度重新进行阐释就是: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重视情景模拟的史书,而且情景模拟的效果,与真实发生的历史非常接近。

任何史书都会进行情景模拟,但是司马迁的《史记》在这方面的表现最为出众,类似“金日成爷爷从小就为了朝鲜之崛起而读书”、“明太祖出生的时候有异常现象”诸如此类的情景模拟,《史记》里是没有的。《史记》的情景模拟,是毫不掩饰的说汉高祖年轻的时候,是喜欢赌博的酒色之徒;霍去病北征匈奴时,士兵饿死不少,但是霍去病完全没有在私人餐桌上做好“光盘行动”……

司马迁如此自由发挥,是因为历史的进化程度允许其自由发挥,后来的历史学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如果对后来的史家著史进行情景模拟,将其想象为是史家是在利刃胁迫之下写作,也许正好符合真实的写作环境。唐太宗就曾经公开要求查阅史官写的史书,在这种背景下,任何与真实历史毫无关联的情景模拟都可以实现。

《史记》的价值,在于其精彩,而精彩是有原因的。
剖析《史记》精彩的原因,必须基于的基本事实是:《史记》创作于西汉时期,与东汉内廷发明纸张的时间,大约相距两个世纪。这个基本事实说明,《史记》成书的时代,由于纸张尚未发明,文字的传播,难度是非常大的。而更关键的是:文字采集的难度,与文字传播的难度大致成正比,甚至前者的难度更大。

因此,司马迁是在文字采集难度非常大的背景下完成《史记》的创作。但是,这种理解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说司马迁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找到了“真实”的史料,以完成《史记》的创作。这种理解要表达的意思是:事实上司马迁并不存在找到大量“真实”史料的可能性,在文字是刻在竹子上的时代,司马迁的创作,很多只能依靠主观上的判断与猜测,“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写作”,以填补资料的不足,从而保持纪传体史书的完整性。

既然读者认为《史记》精彩,证明司马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写作”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也就是说司马迁对历史进行情景模拟的效果是非常不错的。所谓“真实”的历史,是永远不存在的。所谓“真实”历史的还原,只能定义为无限接近,也即是在情景模拟方面做到最好,以此为标准,《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做到了。

《史记》的光芒,闪耀千古。司马迁独享尊荣,是司马迁所处时代的特殊性所决定。司马迁所处时代的特殊性在于:一是司马迁生活在不知何为“正朔僭越”的时代;二是司马迁生活在不知何为“贞观政要”的时代;三是司马迁生活在不知何为“科举取士”的时代。

司马迁不知何为“正朔僭越”。正朔与僭越,是大一统帝国固化(汉武之后)后独一无二的词汇,这种词汇如紧箍咒般笼罩住司马迁之后的史学家,司马迁例外。比如:司马迁不需要在描写一场战争的时候,煞费苦心的去思考,这场战争应该定义为是“诸葛入寇”还是“丞相出师”。司马迁需要考虑的,只是如何把这场战争描写得更全面、更真实、更生动,而没有“正朔与僭越”的干扰。

司马迁不知何为“贞观政要”。司马迁之后的史书,部分功能已经类似于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精神,即是要解决“写给谁看”的问题。在这种主导思想下,类似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曹丕的过程中,各种肉麻与无聊的上表、劝进、推辞、受禅的文字篇幅,也许是记载血肉纷飞的某场战争的文字篇幅的1000倍。类似唐太宗与魏征之间不厌其烦的规劝与接受规劝的童话故事,可以编成“贞观政要”。这种写作水平,不是司马迁时代的进化程度能够达到的。

司马迁不知何为“科举取士”。科举取士之后的官修史学,比如晋史是由唐代的房玄龄主编,元史是由明代的刘基主编,明史是由清代的张廷玉主编,房、刘、张的身份,均是本朝的宰相级高官,也就是说,历史是由本朝的宰相级高官担任“历史编写委员会主任”的前提下,去完成前朝史的伪造与抹黑。司马迁在科举取士之前的时代写史,完全不是这种情况。

相关文章

  • 司马迁的152句名言

    司马迁的152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年代: 汉朝 司马迁作品: 《史记》 司马迁简介...

  • 13晁老师讲中国文学史之司马迁与《史记》(上)

    [if !supportLists]第八讲[endif]司马迁与《史记》 一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前145—前87...

  • 司马迁

    司马迁 《史记》作者司马迁,学术造诣举世无双,但司马迁为后世所称道的,是其秉笔直书的写作风格。 司马迁的《史记》,...

  • 太史公为什么特指司马迁?

    我们知道,在《史记》里,司马迁自称太史公。这就是人们将司马迁称为“太史公”的最初原因。 其实,“太史公”既是司马迁...

  • 司马迁的152句名言

    司马迁的152句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作家名著名言集锦 司马迁 年代: 汉朝 司马迁作品: 《...

  • 读《史记》有感

    司马迁,他的名字,永垂不朽 父亲司马谈立志要编写一部史书,临死前嘱托司马迁帮他继续完成史书,然而,司马迁因替...

  • 报任安书

    任安是司马迁的朋友,他写信给司马迁希望他能利用中书令的职位“推贤进士”。司马迁一开始没有回复,后来任安入狱,司马...

  • 汉武帝为什么要阉割司马迁?

    要说司马迁为什么会变成禁宫之人,这话可以从司马迁家世说起。为什么呢?司马迁家世代为史官,为史官一注重为官要正,这个...

  • 为什么人们更喜欢失败者项羽,不喜欢胜利者刘邦

    人们更喜欢项羽,不喜欢刘邦,缘于一个人,“司马迁”;一本书《史记》。 一、司马迁的喜爱影响了后人 司马迁是喜欢项羽...

  • 司马迁最崇敬的本纪和世家人物,最喜欢的列传人物

    司马迁最崇敬的帝王:五帝及大禹 最欣赏的皇帝:汉文帝 司马迁最崇敬的世家人物:儒学的孔子,道家的张良 司马迁最喜欢...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司马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rxbe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