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一个10岁的孩子不会跟人交流吗?我见过。
那是在我上班的地方,一个母亲把儿子送过来补习。她说孩子很多题不会做,她现在也不会,只能找补习班。我先让孩子留下来做作业,看他的情况。发现一些基础的题是会做的,需要理解的题,大多不会。
我跟孩子说,这个该怎么理解。他说我在家吃了饭的。
我说我们看下这个题。他说妈妈要我乖点。
在一旁看他做题,他做一个题,玩一下。和他说话,基本上都是牛头不对马嘴。这时,我心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不太正常的孩子。
妈妈来接他时,才偷偷跟我们解释,孩子生下来就是奶奶带,一直关在家里,直到6岁时,她回家才发现孩子不正常。经过诊断才知道,这是自闭症。
妈妈立刻辞掉工作,回家陪孩子。现在已过去4年,孩子能正常在学校学习,但是稍微难点的题就不会,不跟外界交流,说什么他似乎听不懂,他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妈妈一边说,一边抹眼泪。我第一次见这样的孩子,心里唏嘘不已。
一个孩子是一个家庭的希望。母亲生下孩子,就得对孩子负责。
跟别人聊天,和我差不多大的朋友,很多人表示小时候父母不在身边,长大后跟父母没什么感情。我不能理解父母怎么忍心把孩子丢下,孩子的成长需要父母的陪伴。
孩子是一个人,是需要父母陪伴的幼小生灵,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的人生便是不完整的。
尤其是现在孩子,问题比较多。不管是婴幼儿时期,还是学龄段,一直是问题不断。《从出生到独立》就是这样一本关于孩子成长的书,从出生到离家成人,共六个章节,从不同方面解析孩子存在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案。
我家孩子正在学龄期,所以对第三章学龄儿童篇感兴趣些,有一些感触很深的观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孩子拥有好习惯,学习成绩自然就上来了。好习惯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
1、吃喝拉撒的好习惯。
孩子在一岁半时,很喜欢自己吃饭。这个阶段父母一般会干预,因为他会吃得到处都是。很多孩子是喂饭长大的,一直到四五岁,也有不少孩子还在喂饭。
这里吃饭习惯,是家长惯出来的。如果一开始家长能够正确的对待吃饭问题,孩子就会早一些学会吃饭。
吃喝拉撒,概括为生活自理能力。能力是父母给机会锻炼,孩子才会学会的。
比如孩子不爱吃饭,饿他两顿,吃啥都香。不要事事惯着他,要适当地让自己理解生活的原则和规矩,穿衣吃饭等要亲力亲为,孩子才会懂得独立。
2、善待他人的好习惯。
儿子7岁,经常一个人出去玩。小区里有很多他的小伙伴。
小孩子容易闹别扭,这时候也需要父母的调节。一是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在发生矛盾时,是谁的不对。二是知道是谁的不对,就道歉,互相理解。小孩子懂得父母关心他,他会学会关心朋友。学会道歉,大度一些,才会交到朋友。
善待他人,和和气气,成为一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和睦共处也是一种能力。
3、情绪管理的好习惯。
大人如果情绪化严重,对孩子有很多的影响。
比如我儿子最近在学拼音,估计他在学校没认真听课,回来很多拼音不会读。晚上我会陪着儿子一起读,读个三五遍,他还是不会,并且坐不住,喜欢动。我会主观意识地觉得他是不认真,就会吼他,甚至做着要动手的样子。
后面好几天,他都不想读书。喊他读的时候,他就算会的,也会因为紧张忘记,甚至还一脸委屈地说,妈妈是不是又要打人了?
我们在教孩子适当管理情绪的时候,也要回头看看自己是如何对待孩子的。其实,当孩子不认真时,大多父母脾气噌地一下就上来。作为父母,先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再教孩子如何管理情绪。
在孩子有情绪时,父母应该静下来,深呼吸,再处理问题。
孩子是张白纸,你怎么画,他就怎么呈现。
孩子长大之后,在社会立足,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总而言之,就是要养出一个正直的合群的幸福的孩子。
本书中还有很多其他小细节,养孩子还是很适用的。养孩子不是养宠物,我们需要明确教育的意义,想养成什么样的人,培养他的能力。
俗话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其实养孩子也是一本经,你得找到一本对的经,念给孩子听,他才会潜移默化地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