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个朋友买书像做贼一样,每次都是偷偷的买书,不让家人知道。他买的不是小说漫画,更不是什么禁书,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畅销书、工具书。那就奇怪了,买这些书是好事啊,用得着偷偷摸摸的吗。其实这也怨不得他,因为他的父母最不愿意看到他天天捧着本书,因为他父母的朋友中发财的都是从不读书的人,慢慢的他父母认为读书是最没有用的。
读书有没有用?谁都知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
虽然很多发财的人学历不一定都很高,但每个人至少在其专业领域是相当有文化的,当然运气逆天的人除外。
之所以现在社会有人会认为读书无用,一方面是有可能身边“成功”的人学历低,而自以为对方不爱读书,殊不知人家背后下的功夫,当然对人家来说学习不一定仅仅依靠读书而已。另一方面是有多少人读书等于没读,毕了业知识就还给了老师,还有很多人除了死记硬背,偶尔装装文化人,知识根本无用武之地。以至于觉得书读了不如不读,读了反而耽误人生。
有时候想想这话说的也对,随便拿出一本读过的书,问问自己,这本书写了什么,学到什么,可以用到什么?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复呢?
回顾读过的书不一定非要再重新读一遍,可以选择打开读书笔记,或许就能了然于胸。据说好的笔记不但可以记录重点还有助于思考,不至于让读书学习成为浪费时间、扼杀人生的行为。
从读了《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进阶图解》,开始用方格笔记来记录、思考读的书,笔记本的长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记录的模式:板书——发现——结论
先拿《聪明人用方格笔记本进阶图解》来做方格笔记进行练习,懂得了要有标题、记录要有逻辑性、连接词、找准核心、视觉化、精准表达、总结等等。
发现这一本书的日本作者自己就列出了每一章节的重点,以及重点的延伸思考,笔记记得相当容易,只需要按部就班的分块填写,最后写上自己的总结就OK了。
为了提升行动力,于是第二本书,选择了《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如果不是因为要把每一个章节都写成方格笔记的模式,我或许不曾发现日本人和美国人写书的风格完全不同。至少这两本书风格完全不同。
《逆向管理—先行动后思考》贯穿一书的是一个又一个案例故事,然后是对故事人物的分析,书中除了每一章的主标题外,连次标题都不能录入板书行列,没有什么所谓的重点,只有你对故事的理解与感悟。其实在写笔记的过程中,我很喜欢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因为故事让我的头脑自动描绘出图像,然后将其绘制成对比图或者是表格,切切实实感受到和看到思考的成果。
这样的笔记字数很少,更多的是图例,看上一眼主题,就瞬间明白图表代表的含义,书中要表达的意思也就明确了,这应该就是记笔记的意义,这才是有效的思考,真正将学到的融入进大脑中。
为了进一步学会思考,选择了一本《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进行阅读并记笔记。这又是一本日本人写的书,和第一本书一样,标题、次标题都十分明确,直接可以拿来当板书,连读者总结的过程都可以省略了。
而这本书却给记笔记的我带来了困惑,每一章的笔记,我仅仅可以按方格笔记的方式将论点分成几个模块,将其有效分开,这就是我能做的全部内容了。
是的,这就是我能做的全部内容,因为每一个模块只要填上主题,主题的解释,分类就已经填满了笔记本。
回过头来再翻看笔记,虽然从视觉效果上跟横线笔记本有很大的差别,可以快速找到一章中不同的主题模块,然而每个模块中众多的文字,让我感到头晕,因为我无法在几秒钟内就掌握笔记的全部内容,还需要浪费时间一字一句的重新阅读回顾。
这不是笔记的用意。
仅仅三本书,我已经对笔记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期待了。
想想看,不管一本书读完了多久,翻看笔记本,一眼看到主题已经知道这说的是关于什么,然后简单的文字配上一目了然的图表/图片,瞬间明白主题要表达的意思,然后看到总结区域里简明扼要的语言,哪怕很久不读的书也瞬间回忆起来,了然于胸。这才是最佳的笔记,不至于扼杀人生的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