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运用取象比类思维理解针灸中的名词

运用取象比类思维理解针灸中的名词

作者: 许纲_1e4e | 来源:发表于2018-11-14 19:41 被阅读0次

    玩揣针灸日久,有些名词始终难以理解,还是得借助取象比类的思维才能更好的理解中国文化,理解中医,理解针灸。古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就运用“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素问·五运行大论》曰: “天地阴阳者,不以数推,以象谓之。‘’

    一:标本、根结

        经络的根结、标本理论,正是古人通过对大自然树木的观察,取象比类得出的十二经脉之气起始和归结的部位,根本类比树根,为基础根基之意,标结类比树木的树梢,为聚合散布之意。《博雅》云: “根,始也。”《广雅》云: “结,终也。”马莳注: “脉气所起为根,所归为结。”张隐庵注: “根者,经气相合而始生;结者,经气相将而归结。”“根”,是经气所起的根源处,为四肢末端的井穴; “结”是经气所归的结聚处,是头面、胸、腹的一定部位和器官。依据全息医学理论,手足为同级全息元,在遗传特征和胚胎发育方面仍保持着同源性,而手足部正是“根”“本”部之所在,是阴阳经交接的部位,是经脉气血交汇输注之所在,故刺激根本部位更易于激发经气,调节全身脏腑经络功能。《说文解字》云: “木下曰本; 标,木杪末也。”“标”原意是树梢,“本”是树根。在十二经脉之中,“本”在四肢部,“标”在人体的头面、胸背等部位。标本根结理论着重强调根本的重要性,在此理论基础上,将手足的腧穴与头身的腧穴相互配合使用,首尾进针、疏经通络、调气和血、平衡阴阳,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五腧穴

    “象思维”与五腧穴古人对腧穴的命名,取义十分广泛,可谓上察天文,下观地理,中通人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千金翼方》指出: “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古人取自然地理形象类比四肢部的腧穴,四肢譬犹地貌形象: 山、陵、丘、海、泉等。如涌泉穴,类比自然泉水最源头部位,《广雅》云: “涌,出也。”《论衡·状留》云: “泉暴出者曰涌”,说明此处是泉水最充盛部位,类比经脉之气最充盈部位。《素问·气穴论》曰: “余闻气穴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凡三百六十五穴,针之所由行也……孙络三百六十五会穴,亦以应一岁……溪谷三百六十五会穴,亦应一岁。”由上可知,“三百六十五节”的说法,实际上是古人在“天人相参”思想的指导下,利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人身上的腧穴比作“一岁”有三百六十五天来的。《黄帝内经》认为天地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的形态结构与天地是相应的。大地日月阴阳运行,寒暑交替,一年四季,三百六十五日。随着自然界的变更,人体内的经气也规律地运行于十二经脉中,而脉气所发的穴位也上应三百六十五日。“天人相应”的思想指导着经络腧穴理论的发生、发展。古人把十二经脉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比作自然界之水流,认为其具有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并将井、荥、输、经、合五个名称分别冠之于五个特定穴,即组成了五腧穴。《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是对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的概括。五输穴位于肘膝关节以下的四肢末端,皮薄肉浅之处。脏腑经络之气皆由井穴出发生起,然后沿荥穴、输穴、经穴、合穴依次流注,构成如四时之气的生、长、化、收、藏流注运动。根据人体阴阳应象而言,清阳发四肢、浊阴归六腑。四末为诸阳之本,营卫之所起止处。清阳之气初始之处,如子时之少阳来复一般,最具生机。细微的势流能够成就强大的潮流。对形成潮流的经气及脏腑的功能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长期以来,我们在接受西方文化时,忽略了原创性的本源,中华文化的“象思维”离我们越来越远,中医创新发展所依赖的思维土壤日益贫瘠,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重新拾起古人赖以认识世界的方法,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古人留下的精髓。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运用取象比类思维理解针灸中的名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scs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