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来不是成功的经验。这句话,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悖论,的确,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是一直在树立榜样吗?不是一直在学习教育成功的案例吗?在教育中,有太多成功的案例可供我们借鉴,但是能够通过借鉴经验而让自己获得成功案例却屈指可数。
为什么呢?因为教育还有一个独立的特性就是不可复制性。
也就是说这套成功的经验,也许对你来说可以获得成功,对他来说,却并不适用。教育案例的成功,从来不是由成功的经验而来,相反,是因为每个案例都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道路。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更是善于模仿的一个民族。体现在教育中,就是教育成功案例的推广,比如,哪个学校在某个特定时期内声名大噪,那么这个学校一定会在短时期内被其他学校“瞄准”为学习的对象,曾经的“杜郎口中学模式”一时成为众多学校、教师学习的对象,但迄今为止,却只有一所杜郎口中学,而曾经学习杜郎口模式的学校,最终不仅没有成为下一个“杜郎口”,更没有成为自己。在“杜郎口”这股风中,成功的经验仅仅只是短暂的刮过,还让这些学习的学校失去了自己的办学思想,反而弄得对于教育教学更加迷茫,真可谓是“丢了西瓜,芝麻也没捡着”,他们最终走向平常平庸的办学模式。
如今,依然有众多学校渴望从学习别校成功办学经验中突破自己,可最终学习的结果还是处在边缘之中。模仿,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变革,更不能成为一所学校发展的精髓。这是学校办学祈求成功的苦恼,同样,在教育中,个案教育成功的经验,也似乎被广大家长和教师追捧。
大家是否还记得曾经风靡一时的一本被广大家长、学生、老师奉行为制胜法宝的一本书,书名叫《哈佛女孩刘亦婷》。当年由于老师的极力推荐,我也曾一睹此书的芳容,书中大多数情节已经遗忘,但有一个细节至今记得,那就是刘峰母亲为了给女儿节省时间,每天坐出租接送刘亦婷,而出租车上的这段时间就是刘亦婷的休息时间,他们不放过一分一秒的时间。刘亦婷母亲对孩子的规划简直面面俱到,吃住穿行,吃喝拉撒,可以说她的一切都被母亲安排的井井有条,而这些所有的一切都指向学习。我敢说,如今二十年已过去,能做到这样的家长几乎寥寥无几。大多数人看来,这几乎是不可思议的,更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但在那个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年代,刘亦婷母亲的做法却成了人人效仿的对象。曾经风靡一时的书,那么多的效仿者中,最终也只成就了一个刘亦婷。
我们不能完全否认刘亦婷成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但也不能完全依附于成功经验来获得自身的成功。
人,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教育,必须在共性的基础上,追求个性,方才能获得成功。现在,大多数学校培养学生的方向,重在共性的培养,却忽视了个性的发展,忽视了教育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因此,教育出来的人,没有独立的思想,更没有创造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教育孩子,好比厨师炒一盘菜,即使原材料相同,调料相同,但是经过不同的厨师,炒出的菜味道依然是不同的。因为在这其中又涉及了炒菜先后的顺序、火候的大小、调料的多少等。炒菜尚且如此,何况孩子的教育呢?
如果教育者按照统一的教育方法亦或迷恋于某种成功的经验来培养孩子,那么注定要失败。所以,教育成功的经验从来就不是绝对的,也不可过度追捧成功的经验。
成功的经验只可借鉴,不可复制。
成功的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但更应该引起我们自身发展的反思。别人为什么能在这种方式下成功,我们是否也能沿用?沿用后,是否也会取得同样的效果?借鉴者需要事先做出一个大概评估,而不是盲目照搬成功的经验。并不是所有成功的经验都是好的,只有适合自己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正如美食一样,不是顶尖的美食就是最好的,而是适合个人口味的方才有助于身体健康。最贵的不一定是最好的,最成功的教育经验,也不一定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在我看来,与其痴迷于别人成功的经验,倒不如选择突破自己开始,突破,就是最好的成长方式。
在教育中,我们可以选择突破自己的弱点,突破自己的短板,也可以选择从发挥长处来开启,让长处变得更长,并最终成为一个人的闪光点。从学校发展的角度来说,课堂教学是制约学校发展的短板,那么就从落实高效课堂做起,管理学校是短板,那就从管理创新、人文关怀入手。而从教育孩子角度来说,就未必要从短板做起了,因为孩子需要的是享受成功的喜悦,那就从发挥孩子的长处做起,他爱好体育,从体育入手,爱好美术就从美术入手,不一定以文化成绩来否定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要以长处带动短处的发展,最终达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或成为某一领域的专一人才。
在借鉴别人成功经验的过程中,有很多人总会有这样的困惑:我与别人走的路线一样,也付出了同等的努力,甚至更多,可为什么结果总是差强人意呢?答案很简单,如上面提到过的厨师炒菜一样,除了共性以外,决定成功的因素在于个性,也就是哲学中所说的内因决定外因。
与其将未来的发展压在模仿别人成功的经验上,倒不如将重心移到到“突破+借鉴”上。努力,固然重要,但方向永远比努力更重要,南辕北辙的道理大家都懂,切不可沉迷于满腔热情的模仿,而忽视了自身的创新与发展,内驱力永远是变革的力量。
在教育中,如果想要获得成功与发展,我们需更加注重拨开自己,方才能见得月明。成功的经验,注定只能被借鉴,否则,一旦以此为发展之本,注定要沦为不伦不类之列,最终只能陷在更加迷茫中。
2021年8月25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