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用心看电影”
用心看电影,用心理学看电影,在别人的故事中疗愈自己。
入敛师,主要工作是为死者化妆整仪,纳入棺中。这个工作和死亡有着紧密的联系,因而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日本电影《入敛师》讲述了一位乐团的大提琴手成为职业入敛师的故事。这个题材的电影很容易让人想到恐怖或血腥,但电影却由始至终向观众呈现出一种观感,美。无论是画面、配乐,还是人物情感。故事线简单明了,叙事像大提琴的音调一样舒缓怡人。
电影绝不是在歌颂死亡的美好,而是让观众看见死亡的存在,更真诚地生活。电影的上映时间是2008年,曾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诸多重量级奖项。
乐团大提琴手小林大悟演出结束,在后台和同事兴致勃勃地说起要给剧团做个网页,做好宣传,这样观众会多些。憧憬还不到两分钟,乐团老板声音哽咽地宣布,“乐团解散”。早有准备的同事们四散而去,只有吃惊的小林大悟愣在原地。对他来说,刚贷款买了好琴,梦想还没来得及实现,毫无征兆地,希望就破灭了。多像生命的结束,最后多是不了了之。
失业后的小林大悟带着妻子回到乡下老家,住在母亲留下的老宅里。他在报纸上看到NK代理的招聘信息,“年龄不限,待遇从优,实际工作时间很短,正式员工。”工作内容却语焉不详,和旅行有关。
面试时,社长把大悟递过来的简历直接扔在了茶几上,仔细看了他两眼,问能做全职吗。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直接对大悟说,就你了。当大悟问到具体做什么时,社长拿起桌上的仙人掌把弄起来,吱唔着终于说出“纳棺”两个字。
当妻子问起大悟的新工作时,他也一样躲躲闪闪地回答,妻子误认为他是在婚庆公司拉大提琴。
儿时的伙伴知道他的职业后,不让自己的妻女和大悟打招呼,并劝他“找个正经的工作”;妻子知道他的工作后,请求他辞职。
这个职业说出来是如此难以启齿,让朋友退避三舍,让妻子感到羞耻。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个职业和死亡相关。
当我们在回避死亡时,我们在回避什么?
日本和中国在文化上是一脉相承。死亡,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一直是避讳、禁忌的话题,我们回避和死亡有关的一切。建筑物里没有4楼,医院没有18楼,如果不小心说了什么和死相关的话,一定要“呸呸呸”地吐出声,否则就是不吉利。仿佛我们不看到、不谈论,死亡就不存在,我们就可以永生。
人人都有死亡焦虑,回避死亡是一种防御机制。
每个人都会死,死亡意味着消失,面对这样的事实,人的心理上会产生相应的焦虑。这种焦虑极少会直接地表现出来,让别人看出来说,他这个人怕死。而是以“伪装”过的形式出现,比如工作狂,超出人类极限地鞭策自己,工作是生命的内容,不工作就意味生命的停滞;比如不惧自已的身体条件,用命搏娃的母亲,也许不是勇敢,而是用行动验证自己不会死的想法。
死亡焦虑是人类经验与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 。人类对死亡的焦虑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这种恐惧是如此巨大,以致于人将生命的大部门能量都消耗在对死亡的否认上。死亡的超越是人类经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从个人内心最深层的现象(我们的防御、动机、梦与梦魇)到最公开的宏观社会结构(我们的历史遗迹、宗教信仰、意识形态、长眠的墓园、防腐存尸、太空探索)仍至我们整个生活方式(打发时间、娱乐成瘾、对不断进步这一神话的坚定信仰、“向前冲”的驱力及流芳百世的渴望。)
大悟开始跟着社长学习纳棺,到后来自己亲自操作。整个纳棺仪式完整地呈现给观众。入敛师双手合十向逝者鞠躬,纳绾仪式开始。先给逝者擦拭身体,换衣,化装,让逝者的双手十指交叉相握,放于胸前。最后逝者被抬入棺材。
纳棺仪式的每个动作都在电影中多次呈现,通过不同的逝者反复展现给观众。我想观众对纳绾的感受可以借用大悟在观察社长纳棺时的内心独白,“这个过程平静、细致而温柔,最重要的是充满爱。目睹每一次的生离死别,舒缓、完美,深深地打动着我。”
整个纳棺仪式是在逝者亲属面前完成的,对逝者至亲也富有深意。
纳棺仪式的意义
社长和大悟迟到了五分钟,等在门口的男人,逝者的丈夫粗鲁地说,你们不是靠死人吃饭的吗?仪式结束,盖棺前,男人看着妻子的遗容哭泣起来。社长和大悟出门离开,男人追出门,说对之前的事感到抱歉。今天是妻子一生中最美的一次,十分感谢。男人嘴里的妻子,由“死人 ”变成了“她”。
一个因自己的性别问题而烧碳自杀的男青年,征得家属同意后,最后化的是女性妆容。结束后,青年的父亲对社长和大悟表示感谢,并且终于意识到,即使是女儿样,那也是他的孩子。泣不成声。
澡堂的老奶奶离世,妻子观看了大悟的纳棺过程,最终也不再反对丈夫成为入敛师。在影片最后,大悟给去世的父亲纳棺,最终与父亲或者说是与自己和解了。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情绪路径和认知路径是仪式形成的心理机制,仪式既给个体带来情绪抚慰、认知恢复与人际关系和谐,还给群体传递规范和文化。
死亡的观念
妻子以离家的方式反对大悟的工作,大悟因此下定决心辞职,他去社长满是绿植的办公室。社长邀请他一起吃河豚鱼籽。社长说,这也是尸体,一种生物靠吃另一种生物生存。想活着就要吃东西。一边说一边吃,那表情是无比享受。社长问大悟,好吃吗?罪孽啊。两人吃完都意犹未尽地舔着手指。
大悟坚持入敛师的工作,妻子回娘家。他和社长、同事一起过圣诞节,三个人对一盘炸鸡大快朵颐。大悟问社长,好吃吗?社长说,好吃。罪孽啊。两人心照不宣地微笑。
大悟在真正地接受自己的职业后,电影在多次纳棺中间穿插了一些片断。大悟在广袤的田野中拉大提琴、停车看飞禽在田野中觅食...大提琴不再是谋生的工具,之前未曾留意的景像原来那么生动...
死亡是一件自然的事,就像人活着就要吃东西一样。看到了死亡,知道死亡的存在,承认人人都有一死,才能真诚地生活、充分地享受生活。
死亡与生命是互相依存的,尽管肉体的死亡会毁掉人,但死亡的观念却能拯救人。对死亡的体认能使我们深刻感受到生命,使我们的人生观发生根本转变,并使我们以一种分心、麻木、为锁事焦虑为特征的生活模式转移到更真诚的模式。
生死相依,向死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