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张芳父亲过世
张芳是我的邻居,与我同年生,今年刚刚三十岁。
张芳的父亲,五十初头的年纪,去年腊月被查出喉癌。两个月还没过去,今天早晨,已离开了这个世界。
记得去年盛夏,和邻居一起在楼下野炊,吃吃喝喝,张芳父亲喝得酩酊大醉,走路都走不稳,还是我搀扶着回到家里。那时的霸气豪情历历在目,可现在,他竟已经……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沉重的气息笼罩着不大的屋子。我不知道该怎么去表达悲伤和难过,虽然不是自己的亲人,可当死亡以这样一种姿态出现,仍然给人一种生命如此脆弱的唏嘘感。
唏嘘之后,一个问号再次浮上心头,死亡之后,究竟是什么?
- 2 - 天堂和地狱
基督教教义说,生命源于上帝。人活着就要敬畏上帝、信守律法、行公义好怜悯,以此远离罪恶,活出基督的样式,从复活中获得永生。
基督教教义说,每一个人在上帝那里都有一个“约柜”,人的每一善行或恶行都会记载于其中,上帝无所不知。人死后,其灵魂都要回到上帝那里去,接受“末日审判”,这里既是对单个人灵魂的审判,也是对全人类的审判。届时,上帝将按照各人在约柜中的善恶记载逐一核对,最后决定其灵魂的去向。义人的灵魂将留在天堂,与上帝同在,他的灵魂就可以超脱死亡,获得永生。罪人的灵魂将被赶入地狱,永遭诅咒和苦难。
- 3 - 佛国和轮回
佛教教义说,世界源于缘起说。
缘起,也称十二因缘说,是佛教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是释迦牟尼佛陀自修自证得到的真理,其指从“无明”到“老死”这一过程的十二个环节,因果相随,三世相续而无间断,使人流转于生死轮回大海,而不能得以出离。佛教将世间一世因果扩至三世因果即可解释关于社会中同类不相应现象,将一切串联其中以使人产生敬畏之心,达到超自然的,向往解脱生死心灵寄托。
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流转循环的过程,人生在世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现世是前世的结果,后世是前世的延续,一世转一世,没有穷尽。一个人只要未得究竟解脱,则他必将在六道中轮回不息,即在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的流转中进入下一轮的生命历程。
正如《心地观经》所说:"有情轮回六道生,犹如车轮无始终。"至于人死后究竟入哪一道,要看他今世修行、积德如何。前世决定今世,今世决定来世,三世因果环环相连。
- 4 - 亡灵的世界
在众多死亡之后的答案中,天堂的永生给了人类以神会救赎义者灵魂的希望,佛国的轮回给了人类以善有善报的许诺,不过,他们却不是最迷人的答案。
在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佳作《寻梦环游记》中,热情奔放乐观向上的西班牙人和崇尚自然古朴民风的印第安人,塑就了墨西哥与世不同的风土人情,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数墨西哥的亡灵节。
按古老的印第安说法,除了人们居住的世界以外,宇宙还存在上方天和下方天,逝者会进入“天际”,进入宇宙的无限循环当中。
正如《寻梦环游记》所展示的那样,在墨西哥人的观念中,死亡并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就算人死去,他依旧活在群体的记忆与精神中,进入崭新阶段的起点。
百度百科上记载:
亡灵节,是墨西哥境内的印第安人祭奠亡人的节日。
亡灵节在每年的11月1—2日举行,11月1日祭奠“幼灵”,11月2日祭奠“成灵”。
节日期间,全国各机关上午停止办公。
人们利用从店铺里买来的各种死者生前喜欢玩和吃的,例如骷髅状玩具、糖果、糕点等物,在家里搭起祭坛,祭祀亡灵。有的还要收拾好死者睡过的床,好让亡灵回家。
除此而外,人们还要到公墓去扫墓,他们来到举行仪式活动的墓地,戴上各种面具跳起狂欢之舞,以唤醒长眠地下的亡灵与之共舞。
最有特色的是墨西哥城东南密斯基克镇的“纪念亡人之夜”。当夜幕降临后,镇里处处火光熊熊。每家门前都点燃一堆柴火,为亡灵回家过年引路。古老的墓地上,每块墓碑前都点燃数支蜡烛,摆放各色鲜花,亡人的家人在此守灵。
当11月1日到来时,教堂的钟敲响12下,然后燃放鞭炮,宣布小孩的亡灵归来了,在11月2日到来时,教堂的钟再敲12下,宣布送走了小孩的亡灵,迎来了成人的亡灵。
如今,亡灵节已成墨西哥举国上下共同庆祝的节日。
墨西哥人坚信,死去的人在亡灵节这一天会从地下世界复活,回到人间与他们的亲人相会,他们也会以最喜悦的心情迎接他的到来,一起享受他们在人间时的最爱:欢乐,食物,party, 喝酒,听着音乐跳舞。
活着的人,会在墓地通往小镇的路途上,撒满黄色万寿菊,如此,亡灵便可以循着香气小径走向回故乡的路。为了让回来的亡者开心,人们还会在家中摆起精致、盛大的祭坛,摆上逝去的人的照片或者圣人的照片,还有水、水果、蜡烛、灯座和剪纸。
这些东西各有象征,比如水果代表“土”;剪纸或有色宣纸,会随着风轻轻飘扬,代表“风”;用容器装着的水,是为了让远道而来的亡灵,可以先止渴;而最后,蜡烛及灯座代表“火”,象征光明、信念和希望。
与中国的哭丧迥异,墨西哥人选择了另一种看待死亡的方式,“死亡不是生命的归宿,而是新生活的起点!亡灵世界的人们依旧可以灿烂地活着:正如俗世的翻版,他们喜怒哀乐俱全,可以饱食人间烟火,讲究穿衣戴帽,结婚生子,吃香喝辣,各司其职,和人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没了痛苦、烦恼和压力,亦不用为柴米油盐日奔夜波。”
- 5 - 死而不亡者寿
The real death is that no one in the world remembers you.
Remember me before the memory of love disappears.
在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真正的死亡,不是离开了生命的世界,而是这世界上,再没有人记得你。
在爱的记忆消失以前,记住所爱。
《道德经》中有着同样意思的描述,说:死而不亡者寿。
人终有一死,死是必然的,但若这世间还有人记得你,还有人爱你,你便永不消逝。
若只是这么说,确实只能给人一种虚无的安慰。这句话的背后,有没有可以被人理解和接受的道理呢?
推荐大家了解下吸引力法则和量子力学、量子意识论的观点,这里面有很多世间的规律、自然的规则,是需要自小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中国人重新认识的。
我在《【连载18】意识与灵魂之我见》中表达了自己关于意识、灵魂的观点,其中一种假设是:
第三种可能性:灵魂意识因物质意识而存在。什么意思呢?借用2017年度最佳动画电影《寻梦环游记》中的一句话,“真正的死亡是世上再没一个人会记得你”。这部作品传达的信息是:被和你生存在同一世代的人完全遗忘才是终极死亡,真正的消失。比起不被家人理解,被在乎的亲人遗忘或许更加痛苦,那是相当彻底的孤独和绝望吧,或许,人一旦消失了,连孤独和绝望的资格都没有。这种可能性的假设是基于,物质是意识力的发射器,人类是人类已知的最强的意识发射器,逝者的灵魂因为生存者的思念“意识”而不散,如果没有生存者的意识力帮助灵魂凝聚,灵魂终将回归为量子迭加态。
- 6 - 向死而生
世间有很多信仰,都是在为人解决“活着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
然而,当尼采发出“上帝已死”的呐喊和咆哮之后,很多人不再相信神和灵魂,那么,我们该怎么安置自己的灵魂呢?
在死亡的面前,一切当下的纷繁困扰,都是微不足道的。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
我却以为:唯知死,方知生。
人生最多不过百年,少则数十而已。有卖保险的人说,你永远不知道意外和明天,哪一个先到来。
人当向死而生,然后才知当下的宝贵。
我们可以对世界做出影响的,我们可以对自己死后之事种下善因的,只有当下,只有这一世。《道德经》有言:事于道者,同于道;事于德者,同于德;事于失者,同于失。与其让自己陷入红尘纷扰的迷失中,莫如早日向死而生,想想自己希望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样的美好,想想自己想要追求什么样的道。
基督教和佛教有着同样的立论,死后尚有延续,我们当下的所行,会影响今后的永恒。儒家有君子三立,立德立功立言,也是为求影响后世后人。这些观点和道,都是对世间最大的爱。
诚然,当逻辑实证主义取代宗教信仰成为人类知识的根基之后,那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宗教上帝,已经立不住脚。可无论是基督教,还是佛教,上帝和佛陀是为众生服务的,他来世间,本不是为大,而是要代众生受苦,给众生以救赎和解脱。而且,基督教说,神即是道,人可以活出基督的样式;佛教说,佛陀即世间解,人人皆有佛性。这些道,即便在今天,也值得人去信,值得人去传播。因为,其中有大爱。
莫把神当作有些人心中的神,而应该把神当作一种不可名状。非要给其一个定义,神即是道,道法自然,自在如来……省略号,意味着它还可以有众多解释,例如真理、能量等等。如此,便可说上一些劝人为善的话,举头三尺有神明,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我所知所能有限,并不足以说透这其中的智慧。众生啊,好自为之。
- 7 - 爱
向死而生,当求有爱的道。
唯其热爱,方有永恒。爱,是向死而生的真谛。
你为之付出了爱的人越多,记着你的人,也就越多。
你追求的道越趋于为更多的人解决“活着的痛苦”和“死亡的恐惧”,你的道越坚固,越能够长久地不亡。
爱中有喜悦,爱中有和平,爱中有救赎,爱中有解脱。爱,是永不止息。
最后,致已经逝去的先人,愿我们让自己和他们皆活在爱的喜悦里,而不是失去的痛苦中。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