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女儿还没有出国的时候,我也经常带着她去参加国内的万圣节活动,在我这里,万圣节的关键词就是:鬼面具、南瓜灯、不给糖就捣蛋。
今天,感受着朋友圈里地球对面万圣节前夜的气氛,我突然觉得这对西方人来说,绝不仅仅是一个活动,而是一种扎根于内心深处的文化。我不得不重新认识万圣节,于是查了百度百科。其实我们通常认为的万圣节,是西方的万圣节前夜(英语:Halloween,为"All Hallows' Eve"的缩写),也就是每年的10月31日晚上,是西方传统的节日。
地球对面的万圣节20181101女儿为了参加学校的活动,还专门买了恶魔的裙子,化了妆,她一贯不在意外表形象的,可见也是感受到了文化的影响。妹妹一家更是在门口安装了道具,孩子们到处要糖好不快活。
关于万圣节的来源,有一种说法说它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照片中的“小恶龙”是女儿老师的儿子,好可爱啊!为什么同样是鬼节,西方的节日气氛却完全没有我们的悲悲切切呢?这又要涉及到哲学中的三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个话题太大,我觉得讨论不了,说点具体的吧。
成年以后,我第一次面对亲人的离世,是五年前,爷爷走了。除了失声痛哭和连续几夜的失眠,我还感觉到死亡在一点一点地逼近,那种恐惧让人极为不舒服。我难过了很长时间,最终是在他和奶奶合葬的墓碑前释然,时空将他们分离了二十年,此刻终于再次团聚。使人痛苦的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我们对死亡的看法。
后来,我开始思考,要如何面对死亡,如何面对亲人、朋友的死亡,最重要的是,如何面对自己的死亡。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相信人死了就灰飞湮灭,因为再也看不到了,再也不存在的了,所以会悲痛,会恐惧。而有宗教信仰的人在这一点上就不会感到如此绝望。无论是佛教讲的六道轮回还是基督教的天堂地狱,都是给死亡的人一个去处。这样,我们只是不在同一个时空,亲人朋友只是暂时离开,总有一天,我们还会相聚。
妹妹家也装扮上了《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这段的意思是: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庄子说:“不对。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古人是这样理解死亡的,这就是民间“红白喜事”的来源吧。
庄子还记得去年火爆一时的《寻梦环游记》吗?同样是讲死亡,它却用了另一种方式,让人感到轻松愉快。当时我记得群里还讨论过这部片子的泪点在哪里,每个人的回答不同,我是在“死亡不会消失,被所有人忘记才会消失”那个点上泪崩的。从心理学上讲,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交往,其实是和这个人在他心中的形象交往,最终都是在和自己交往,而当这个人住在你心里的时候,他就永远存在。
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