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娃的日子里,这本书时刻跟娃走。稍有片刻,便见缝插针的开卷翻阅。如此断断续续的,竟也将这本书看完了。掩卷之时,总觉得意犹未尽。
作者丘彦明,在上世纪80年代,曾任台湾《联合报》副刊编辑,《联合文学》执行主编。在她担任文学编辑的这十年里,也是台湾文坛最为闪耀的时刻。
作为文学编辑,时常要与当时的文坛作家进行约稿,一来二去间,彼此渐熟。这本书记录了丘彦明在这十年间与白先勇、张爱玲、梁实秋、叶公超等人的文学访谈以及生活日常的记录。
丘彦明与这些作家之间的相处,早已超越了简单的编辑和作者之间的情谊,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的是炙热的友情、师长情、甚至是感人至深的亲情,读的过程中,越发觉得这份情谊的可贵,恰好应证了这本书的书名:《人情之美》!
正如蒋勋给丘彦明《浮生悠悠》写的序中说的:“人人都说彦明幸运,我却认为彦明厚道”。是的,在羡慕作者与当时的大文豪们能如此亲近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彦明的以心换心,所有这些令人羡慕的情谊背后都是彦明毫无保留的一颗真心。
当三毛痛失荷西的时候,她会因为三毛的一个电话,马上飞去西班牙在异国他乡陪伴三毛,给她带来友情的慰藉。
叶公超在医院体检不慎摔伤的时候,她会不惜牺牲上班的时间,每天下午3点陪叶老进行康复练习。
梁实秋夫妇将她视为爱女,当彦明去梁家,梁太太会给她端出早已做好的,如果梁夫人不在家,梁实秋会亲自下厨给彦明做三明治或者面条。在梁实秋生命最后的日子,她像家人一样,与梁实秋的妻子和儿子一起,在身旁守候和照顾。
这就是丘彦明,一个善良、真诚,热忱的人。丘彦明曾和好友畅谈,席间聊到十三年后想成为的模样。她说希望自己能像台静农先生那样——是“恬淡温暖”的:“每个人到我这里来,不只是从眼睛、举止中觉得温暖安静,而且让年轻人感觉到历史,感觉到自己的未来有个支撑的力量。
这不仅仅是对未来的希冀,也是彦明对自己的期许,当我们想着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多半我们的身体力也蕴藏着这样一份基因。看这本书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她的温暖安静,以及从书中的文字,感受到台湾的文学和历史,并且对于未来,从这本书中也获取了更多的力量,
读这本书的时候,相比起彦明和各个作家的文学访谈,更喜欢丘彦明写的单篇文章。单篇文章中,我最爱的就是彦明回忆与孟东篱和三毛的生活片段。
海边小筑
孟东篱翻译了梭罗的《瓦尔登湖》,羡慕梭罗可以在湖边搭建木屋,临湖而居。东篱爱海,于是和妻子去台湾海边乡下搭建了一个小木屋,居住于此。
东篱买了一块750坪地,木屋只用了17坪地,左边100多坪借给令居老刘种牧草,右边一小块地给山地老夫妇种菜,其余土地空置,任由老夫妇养的妞躺卧吃草。
喜欢东篱的这份洒脱,他热爱自然,将这份对自然的喜爱,过成了生活的日常,这正是我羡慕的生活状态。也希望有一天能够临山靠海而居,搭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海边小屋,屋前屋后种上喜欢的花草蔬果。
彦明去拜访东篱,来到海边小屋。傍晚,水牛在身边吃草,海浪有节奏的拍打着海滩的岩石,星星与月亮升起于海上。丘彦明拨动琴弦,在海中弹奏,四周是蓝色的海,丘彦明在书中描写道:“每个指尖按下去的每个音符都是一颗饱满的水珠,汇聚成白色的浪花”。
捡石头&画石头
丘彦明飞去西班牙探望三毛的时候,有一段三毛和彦明一起在海边捡石头的经历。
书中是这样描写的:一会儿三毛叫:“彦明,我捡到了一个俄罗斯娃娃!” 一会儿我叫:“Echo,我见到了一颗心”。“我捡到了一座杏花村” “我捡到了一青山的羊”。
这画面活脱脱是两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当我还在脑海中想象他们当时捡石头的情景时,满脸的困惑,娃娃?心?杏花村?石头怎么会变成娃娃呢。
往下文看,转眼她们已经拿出颜料开始在画石头了。瘦长的石头,画出了各种国家的娃娃;心形的石头用各种颜色画出爱心,在心里头画上一对跳舞的新郎新娘。
读到这里,不得不感叹,这就是三毛呀,纯真浪漫的三毛!生命中有这样天真宛如小孩的瞬间是特别值得珍惜的。而又恰好有这样一个挚友(彦明)知你懂你,陪你一起玩、一起疯。关键是两人都如此有才情,用画笔在捡来的石头上描绘出五彩斑斓的世界。
书中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访谈的时候,是作家们对文学创作的解读和探讨,在访谈中他们是严肃的,是具有文学性的。在访谈的后面,都会有一篇甚至几篇丘彦明的单篇文章,回忆与这个作家相关的往事。在这些单篇的文章中,他们是如此鲜活可爱。往昔那些遥不可及的大文豪,在丘彦明的笔下,一个个都变得亲近起来,梁实秋的幽默,白先勇的仗义、西西的豁达、高阳的洒脱、张爱玲也可以是那个拿着小勺吃木瓜的邻家女孩。
这本书难得的点在于文学与人情兼具,透过彦明的文字,我们也得以一窥生活中的文人是怎样一种状态。同时读这本书的时候,分分钟被丘彦明本人圈粉,正是因为他在于这些文人相处时的真诚才换来了与作家们的友谊,以及借由这友谊,让我们可以透过这些文字,如此近距离的感受大文豪们生活化的一面。
如此美好的文人与文字,值得每一个热爱文学的人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