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连载】
2012年9月:哈萨克族、蒙古族村庄——白哈巴
由于新疆雨水少,白哈巴居住点一般分布在有地下水的绿洲。这里除生活富裕的人家用砖修建房屋之外,一般人家就地取材,用土坯修造平顶住宅。以土坯外墙和木架、密肋相结合的结构,依地形组合为院落式住宅。在布局上,院子周围以平房和楼房相穿插。由于大陆性气候非常明显,气温变化大,一般不开侧窗,只开前窗,或自天窗采光。新疆每年四、五月都要刮二十多天的十级以上的大风,所以民居保持一定的密度,庭院也并不大。
圆木搭建的屋墙使得屋内冬暖夏凉。一般人家简朴一些,木门木窗,显得实用。殷实点的人家看起来就要现代得多,拖拉机是新的,太阳能电池板张开在草坪上,门窗都是现代都市潮流样式。这个样子反倒是与整个氛围格格不入了。
风格化的围栏不仅是一个家的范围和圈养牛羊的护栏,也可以看出主人的性格和嗜好。
牛马圈看上去显得很规则:上面是准备畜群过冬的草料,下面是畜群圈养的地方。
村子里人不多,在我们一群摄影人随处溜达时,遇到一位卖酸奶的哈萨克女人。她的酸奶非常可口,同伴们都争相购买。
白哈巴哈萨克北京希望小学的老师和孩子们正在上课,我们贸然闯入打挠了学校的教学,致使年轻的老师“赶走”了“不速之客”,女老师的那个手式像是在说:“对不起,请离开,OK!”
我们惭愧离开。
山村的西北遥对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国界河,南面是高山密林。温暖的阳光,洒在金色的白桦间。远处高坡上,仿佛“生长”着“树梢上的村庄”。
好美的一幅牧归图啊。傍晚时分,山村里倒处响起“哞哞”的叫声,归圈心切的牛儿,在呼唤着主人打开它们的家门。
作为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边境的小村庄,白哈巴透着异域的美,如北欧风光,韵味十足。当我们一路往白哈巴山庄去吃晚餐时,总能看见归圈的牛儿三三两两地度着步,只要你不过分靠近也不怎么怕人。
新疆的民居建筑是一门学问,喀什夯土民居、布尔津禾木图瓦人木板房、塔什库尔干哈萨克人毡房、吐鲁番高昌故城、尉犁罗布人村等,都极有特色。在新疆天山以北辽阔的草原上,由于游牧民族逐草而居,盘马弯弓,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逐步形成了其长期沿袭下来的独具特色的“穹庐式建筑”, 哈萨克族作为新疆草原文化的代表,其毡房建筑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而在这些毡房建筑中,居住着温馨的大家族,其乐融融。幸福感可以从这个家族每个成员的脸上和房屋的太阳能电池板及窗户上看出来。笑容可掬的三代哈萨克人并不在意我们给他们拍照,看起来显得很自然。这也正是我们所乐意的呢。
这里不仅风光秀丽,民风也极纯朴。夕阳里眺望的哈萨克老人非常健康,也很友善。他在眺望山坡下,是在等候客人的到来吧。
是的,老人家里今天有客人到来。一个旅行团队的人,今天要在他们家里就餐。几处房屋、畜圈和栅栏,就组成了一个哈萨克人山坡上的家。今天,一家人都忙开了。在村子人家里做客,好客的主人会宰杀了羊,端上香气四溢的烤羊肉接待远道而来的贵宾。新疆羊大概是全中国最好的,不需要更多的配料,撒点洋葱就吃个原汁原味。一张巨大的盘子放下来,桌子铺满了炖肉汤、烤羊排、烤羊腿、烤肉块,顿时满屋飘香。
我们居住的边苑客栈条件差点,标间不多,安排夫妻住,其他人只能住通铺或多人间。我们几个被安排到八人间里。虽然只有几个床铺,但还算很干净,只是晚间方便要到外面去。夜里我就出去过两次,两次都撞到门眉上。好在还有手电和头灯,上半夜月光明亮,下半夜一片漆黑。推开“嘎嘎”作响的木门,夜幕下抬头望天,一时惊讶于月华如水,璀璨的光泽使夜空不再黑;凌晨起床又见钻石般的星星缀满了整个夜空,所有的星座都像在盛会里一样出现了。 下午的太阳好晒,女士们也像图瓦人一样,把脸遮得严严实实,戴上墨镜,连谁是谁都差不多认不出来。在这个紫外线很强烈的地区,不仅女士,男士也要擦防晒霜呢。不过令人纳闷儿的是,“鸡尾”纬度上,白天还是有些热,夜里确很凉,温差很大。
又是一夜过去时。牛儿们、马儿们在清晨被主人放牧出来,到山里去吃青草。而我们也起了个大早,比它们还要早呢。我们客房的一个老“发烧友”,5点过就起来了,而我们其他人比他晚了一个多小时。不过,当我们到了白哈巴村西的小山坡时,居然还是能够占下一个摄影机位。一边试拍着,一边等待日出时分的到来。
入秋以来,先后有上万名摄影爱者来到白哈巴村,拍摄这里童话般的秋色。这里已成为摄影人到阿勒泰创作的重要基地之一。当我们摄影团影友登上返程的客机时,空姐递到我们手中的一份《新疆日报》即刻引起一阵喧哗,报纸的头版刊登了一幅照片,题目《秋韵》,竟然是白哈巴村的呢。更让我们惊喜不已的是,这幅照片的好几位主角正是我们这个摄影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9月27日,摄影发烧友抢占有利位置等待光线。位于哈巴河县境内的白哈巴图瓦人村落每年秋季都会吸引来许多摄影“发烧友”。
白哈巴如同禾木,也被称为“喀纳斯的后花园”。阿尔泰山上密密麻麻的金黄金黄的松树林一直延伸到白哈巴村里,村民住的木屋和圈养牲畜的栅栏错落有致地散布在松林和桦林之中,安宁、祥和。
也算“掌故”。当地人会给介绍,白哈巴图瓦族人的祖先,是随成吉思汗西征的蒙古骑兵中的一支,他们不愿长途跋涉去欧洲征战,见到白哈巴水草丰美,是个适宜定居的地方,就留下了,所以“图瓦”在蒙语里又是逃兵的意思。路上策马兜揽生意的图瓦少年,一手提缰,另一只手握着马鞭,肩膀稍稍后倾,手臂很漂亮地向后垂成个弧形,如此的英姿飒爽。
在白哈巴雾照晨光里,独具特色的草朵、错落有致的木栅栏、秋色笼罩的树丛和田园,俨然一幅充满欧亚风情的油画。静谧、祥和的感觉是村子的主基调。清晨的白哈巴炊烟袅袅,一片田园风光……哈萨克人的木屋家家升起炊烟,每家都有牛羊马,每家都把牧草堆堆得圆圆的、高高的,圆圆的牧草堆成了当地特色的景观,显示出边疆少数民族生活起居的风味。
村子里的一切,对我们这邦外来客,都是那样的新奇。牛拉车大约在这个季节,是拿来运牧草的吧。
白哈巴村虽小,但很精致。秋季一到,山村是五彩的红、黄、绿、褐色,层林尽染,犹如一块调色板,加之映衬阿勒泰山的皑皑雪峰,一年四季都是一幅完美的油画。
望着老汉和他的牛,若有所失的怅然之感漫延开来。真想在这里逗留下来啊。
(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