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5日这天是灰色的,因为发生了两件轰动全南京的“武定门酒驾车祸”和“浦口一小区小学生跳楼轻生”的悲剧。看着一天里陆续发生的两件惨烈的事情,我的内心极度的【不理解】,喝酒不能开车,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何屡屡不被人遵守,造成本可以避免的不幸;11岁的孩子因在学校破坏了公物,被老师要求请家长第二天谈话,回家后和爷爷发生了争吵,第一时间选择的是留下遗书“跳楼轻生”,如此花朵般地年纪做出这样的选择,确实值得我们这些为人父母深深的思考?而我深感痛心。
同为父母,为了了解好爷的焦虑指数,我决定用朋友相处方式,将两件悲剧的事情分享给好爷,听听他内心的“真实感受”。怀着“忐忑”的心情,好爷的测试开始了。
我先把酒驾车祸的视频放给了好爷看,可能大家会觉得这么血腥的场面不应该给孩子看,但是我觉得我们不应该低估孩子的承受能力,于是我大胆的给他看了,全程他表情很沉重,看完后他看着屏幕很气愤:“爸爸,这个人太不应该了,喝酒了怎么能开车呢?再说喝酒也不能喝这么多呀!”好爷默默握紧了拳头,“爸爸,新闻上说死者是个1年级孩子的妈妈,好可怜,她的宝宝放学后就看不到妈妈来接他了,真残忍!这个司机的孩子也要被别人说有个人杀人犯爸爸了,唉!” 我看着好爷,我发现他全程没有反应出害怕,而是说出了很多事件背后的原因和结果,我的嘴角微微上扬。
于是,我又告诉他“小学生跳楼”的事情,把朋友圈的新闻消息给他看,想听听他的看法。
好爷回答,让我很欣慰,说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
他首先肯定这个娃的做法很不对,太不应该,随后告诉我不对的地方有三点:
第一, 首先不应该跟爷爷吵架,可以好好沟通呀~多让爷爷听听自己的意见,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给爷爷听,爷爷是自己的亲人,应该让爷爷相信自己,就算爷爷说话很重,很伤自尊或不被信任,可以要求爷爷以后不要这么说。
第二, 这样跳楼了很不负责任,家人把自己培养这么大了,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爷爷会很内疚,全家会很伤心的。
第三, 其实最痛苦的还是他自己,感觉自己做了个举动会被同情,其实很愚蠢,不值得别人同情,这样的人也不会有朋友。
分析完后转头跟我说,今天怎么这么多悲剧的事情~我说今天不是吉利的日子,好爷立马叮嘱我让我跟他妈妈明天要小心,注意安全,我们一家要幸福的在一起。
于是,我们很感性地来了一个拥抱,我心里暖暖的。
很多时候,我们做家长的与孩子沟通交流中,非常明显的处于“主导”地位,盛气凌人地俯视孩子表示这也不对,那也不行;
我们与孩子的交流中经常说的话就是:我是你爸爸(妈妈),说你都是为了你好,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倔,一点不听话,不让人省心呢?请问,这到底是沟通交流还是“发号施令”?换作你,你听了这些话后愿意心平气和的交流吗?很多家长在企业在单位都是“领导”,遇事训斥惯了,可是有没有考虑过这样的沟通效果成效有多少呢?
其实,我们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依然可以套用三步曲:
1、【洞察】他人的情绪;
2、【判断】沟通的成效;
3、【灵活调整】当前的说话思路。
我觉得孩子只是一个人的标签,不代表他没有自己的想法和决策,我们应该平等的去跟他们相处,我们要做一个“培”伴孩子成长的良师益友:
1、 积极主动地与他沟通,
2、 学会倾听他的故事,
3、 耐心地解答他的提问,
4、 培养孩子与人合作的能力,
5、 多鼓励摆脱别人家孩子的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