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是一个害怕承担责任的人。
小学班上投票让我当小队长,我推辞了。因为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办法胜任这个职务。高中的时候老师要给国外来的大师做翻译,我推辞了。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这样的能力;选择工作没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我害怕选不好,听从了家人的安排。
我害怕承担负责,害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推辞了很多机会,放弃了很多选择的权利。
身边的那些牛人,他们优秀,上进并且努力,努力到了让人觉得疯狂的地步。一天学习14个小时,从年级最后到成为第一名;小学的时候就有了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二十年后的现在已经是世界名校相关专业的博士;我看着他们背影长大,虽然近在咫尺却觉得有距离。
大学期间遇到了一个让我转变想法的事情;一个留日的留学生在网上分享中日文化比较的课程,这让我对文化产生了兴趣,从而想要知道的更多,想要去更加了解还不知道的那些事情。
我去报了很多课程。回想当时的行为只是想消除心里的不安,然而学习是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的。同时做好很多事情难度很大,诸多课程中大部分都没有坚持下来。这时注意到心里面想要变好的那个愿望只是大致的方向,具体的目标是什么样的自己也不是很清楚,还是像个无头苍蝇一样。
后来通过朋友圈的文章,开始关注剽悍一只猫的公众号。去年看到了训练营的招募,当时并没有在意。但不知怎么的,今年2月份看到行动营第六期的招募就迫不及待的报名了。
报名后的审核过程也是很考验人的。邮件申请、回答问题…其实中间觉得有点麻烦,想要放弃。
而经历了行动营的现在,很感谢当时没有放弃的自己。
在这里养成了早起的习惯,写文章的习惯,不拖延的习惯。
在晨读中,懂得了培养微习惯,要去如何爱护家人,如何去反省提高自己,如何自律。
行动营的干货很多,以至于我只能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情还有点消化不完。
了解到学习需要复盘。知识的输入要配合输出才能更有效。
遇到便签读书法,虽然以前听说过类似的方法,但从未想过运用到读书上面。读书不在于多少,更重要的是可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习有像收集书籍这样的方式和更加深入挖掘和连接已有知识的方式,并且知道了两者之前的区别。
在第一天的分享中明白了凡事首先考虑利他。首先主动利他,最后自己也能够有所成长。以前会想“为什么这件事一定要我做?”,总是去抱怨,但从未想过所有的任务和困难都是让自己成长的好机会。在这之后我也不会再去抱怨,虽然很多时候做事情还是不太情愿,但会鼓励自己去做。
猫叔的话的话让我明白要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品牌形象,更要去塑造“品牌”。
通过老师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了解到其实每个人都有困惑的时候,即使是导师也是在迷茫中不断地寻找方法,之后将自己的经历分享给大家。
还得到了许多老铁的帮助。在训练营开始之前就了解到每天的任务是写作和录音。但是正式开始之后也比较迷糊,当然也有懒的因素,没有去注意群里的信息。
有了老铁和排长的帮助和提醒,才慢慢步入正轨。
也看到了大家的优秀和热情,明白自己差在哪里。
结果和期望的相比有落差。
因为付出的不够多,也没有花足够的精力;没有对分享做即时输出。
开营前以为自己可以有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的则是很多细微的改变。
起码我学会不再抱怨,而是去做事情。
也有了很多意外的收获。
一帮可以互相鼓励和互相见证的伙伴。
可以不攀比,真心为对方的进步感到高兴。
听了各自的故事,每个人的经历都很有趣。
还有思维官的话让我明白了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如果没有任何来自家庭、经济、社会的压力,你第一个想到要去做的事情是什么?
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收到的称赞最多?做什么的时候自己最投入?”
让我困惑了许久的疑惑好像突然明朗了,找到了现在最热衷的事情。
原来,我喜欢研究食物。
很多事情只要认真付出了,就有意义。我感受到了乔布斯在演讲中说到的连接点的故事。他辍学去学习书法,才让他的mac电脑拥有了漂亮的字体。很多事情看似没有意义,但在你的人生会被赋予意义,影响未来。
没想到以前在学校里课余时间喜欢的杂学可以用来做分享;也没想到和朋友一起玩的翻配也可以作为一种才能,可以为人所用。
而且我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加有能力。
可以做更多事情,可以更加的主动。
我有强大的内心面对自己的选择,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遇到了几本好书,刘墉先生的《说话的魅力》和《演讲的力量》。
交流的时候也是要有技巧的,演讲也是如此。
有时说话会比较招人烦,在刘先生的书中有很多启迪和案例非常值得学习。
另外收获了两件想要完成的事情,写书和能够做一场演讲。
行动营是开始,是好习惯开始的地方,是梦想开始的地方。
不可能一开始就完美,先去做就好。
我注定只能做平凡的我,但至少可以做到今天比昨天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