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龙(Dean Lung,1857年-?)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来到美国的一位华工,哥伦比亚大学的汉学讲座丁龙讲座以他的名字命名。根据丁龙在美国的填报的入境记录可知,丁龙于1857年出生,18岁时入境美国。[1]
1890年时已经是贺拉斯·沃尔普·卡朋蒂埃在曼哈顿住所的帮佣。卡朋蒂埃的脾气很坏。有一次,卡朋蒂埃酒疯发作,把所有的仆人都打跑了。第二天早上,卡朋蒂埃醒来,意外的发现丁龙不仅没走,还像往常一样端著盘子给他送早餐。卡朋蒂埃向丁龙道歉,并保证要改掉自己的坏脾气。他问丁龙为什么不走,丁龙回答说:“虽然你确实脾气很坏,但我认为你毕竟是个好人。另外,根据孔子的教诲,我也不能突然离开你。孔子说一旦跟随某个人就应该对他尽到责任,所以我没有走。”[2]
1901年丁龙写信给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塞斯·洛,将积蓄$12,000美元捐给哥伦比亚从事汉学研究。他的雇主卡朋蒂埃为了纪念他,总共捐了$226,000美元成立汉学讲座。
1、丁龙的《一个中国仆人的美国传奇》故事,就说明了什么?
(1)传统时代的教育,从深入养育的素质;
(2)素质意味着本真;
(3)素质是无可量化的,是时代、阶级、文化、家教在一个人、一代人身上的综合;
(4)传统文化就是学做人。
2、我们如何看待传统文化?
(1)传统时代的教育,从深处养育人的素质;
(2)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
(3)传统文化是现代教育的应有之义。
儒家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正如刘小枫先生准确指出的那样,传统时代的教育主要是宗法教育,宗法教育就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无关。我们在文学史中多次发现,好几位大师幼年的教养来自目不识丁的祖母、奶妈、家丁和仆人……我们观察教育在一代人身上的后果,要推前二十年或三十年,才能找到根源,找到时代的流变如何有形无形地塑造“人”、从深处养育人的“素质”——今天五十岁至六十岁之间的老师,大致是“文革”前的大学生或“文革”中的知青。
我并不是说,凡是早远的年代或人物,其人文素质便是必然的好,新时代的新知识、新科技、新观念,前人就没有。但所谓人文素质,不完全是学问高低,所谓宗法教育,深深影响某一人或某一群人的行为、举止、谈吐、魅力,甚至相貌。然而“素质”无可量化,难以指陈,它是时代、阶级、文化、家教等等在一个人、一代人身上的总和。 ——陈丹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