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学历的时候”
今天早上醒来,突然脑袋里飘出了这句话。我觉得,异常有意思。因为,之前常常能看到的文章标题是: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看着这个题目,大体能猜到文章的内容是在让我们在这个瓶颈期,沉下心来,静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
而今天,我想谈的,却是与之风马牛完全不相关的一件事。
“买房”这两个字似乎是我们现在这个社会最热的话题。哪里拆迁,哪里土拍,哪里建房,哪里售楼,房价高低。这些字眼,似乎都会牵动我们每个社会人关注的焦点。与之关注热度相关并持续增加的,便是教育问题。两者一结合,就成了那个也许会让我们一生纠结不堪的问题,是的,学区房。
最近,那个“学历不值钱,而学区房值钱”的命题,似乎已经上升到了比你女朋友问你:“我跟你妈同时掉入水中,你先救谁?”这个问题,还要难回答的高度上。
有点意思。
乍一想,这没毛病啊。纵观整个社会,国民的整体学历平均水平确实在提高。随着大学不断扩招,本科上线率一直在提升。物以稀为贵,大学生越来越多了,反倒显得不金贵了。再加上,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到国外就学,学业结束归国就业。这批海龟的上岸,对本土就读的学生找工作,又是一个巨大的冲击。而海龟的数量逐渐增多,也在无形中降低了海龟学历的价值。海龟学历在贬值,本土学历也在贬值,只是,贬值地更加厉害。还是那句话,物以稀为贵。(当然,这里做的是一个整体趋势的描述,并没有将学校的办学水准、办学方向与社会整体经济结构等因素纳入在内考虑。)
于是,很多人觉得,确实,既然学历不值钱,学区房为什么还炒地那么贵。很多人,为了这么一个学区房,背了整整一辈子的债务。不值,很不值。幸苦了一辈子,换来子女不值钱的学历,然后,找工作困难,继续为买房奔波。如此恶性循环,谁愿意呢。
这个逻辑,似乎也没毛病。这是粗看,那么现在,我们来细究一下。
我们为什么都会想买学区房?
学区房,顾名思义,建在学校附近的房子,一房一学位。在九年义务制教育阶段,有学区房,就等同于拿了一张十拿十稳的入学门票。真可谓,一张房产证,圆你名校梦。加之,社会的教育资源分布极度不均,地域性差距较大(其实,是很大)。我们对学校,特别是优质学校,名牌学校都趋之若鹜,都希望能给自己的孩子最好的教育,都希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名精英,跨越阶层。为此,我们只能尽早并尽可能多地占有社会资源。
那学区房为什么贵?
要打造一所好学校,不容易,需要不断更新学校的硬件和软件的设备,不停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社会的人力是有限的,物力是有限的,财力也是有限的。所以,好学校,也是有限的。好学校周围的学区房,更是有限的。当供,远远地小于求的时候,我们应该就能够深刻体会到“坐地起价”的奥义。而往往拥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地理位置通常都会不错,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更不用说这地少物稀,僧多粥还少。学区房价自然高不可攀。
然而,这又贵,又少,还难买到。我们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哪怕砸锅卖铁,负债百万也要得到?
因为,很多人买的,不仅仅是一套房,一个名校的入学名额。他们更多地,是在买一种心理安慰,一种保障,一种子女成龙成凤的希望。就像我中学时期总是能看到的那种:有了这本书,单词就没问题的广告。很多都会认真地认为,只要买了这本书,单词量就会有保障,于是买了这本书,却从来不翻看。也就像,很多人把孩子送进了名校,就觉得灿烂人生从此打开,便不再过问孩子的学习。
拥有这样可爱逻辑的大人不少,更多的,则是年轻人。以为有了名牌学府的学历,便得了这个社会的通行证。很多人喜欢拿学历说事。在我那个还盲目疯狂地迷信名校学历的年纪,一个朋友对我说:我最看不起那些名校出来的,科研能力很差,还动不动张口闭口说自己是XX大学毕业的。这句话,我玩味至今,觉得很有意思。这感觉大体就像,一家好店,出了一批不好的货,流放到市场上,口碑很差,砸了自己的招牌,导致这招牌被做烂,越来越不值钱一样。
学历,亦是如此。
学历是什么?学历是指求学的经历。你拿到了学历,也只能说明,你拥有在此地求学的历程。而无法证明,你的本身,配得上这张证书。陈道明老师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学历专科,却能被季羡林评价“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很明显,他知识的积累,早已突破了学历的界限。他用才华,撑起了人生。
现在,学历、证书于我是什么?是在人生前行道的路上,知识、阅历以及能力等积累到一定的程度,顺手取得的一张“纸”。
不为“纸”而学,愿为薄发而厚积。
所以,不是学历不值钱
而是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学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