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夜里,手机里妈妈群“噌噌噌”地涨着消息量,糯米睡下后我翻起手机来看。
一个妈妈在小群里贴出了跟女儿幼儿园班上的老师沟通的全过程,看得出,这位妈妈和老师沟通到最后都不太愉快。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孩子从幼儿园回家跟妈妈反复复述了一段话,“林老师说我头发很臭,要扔垃圾桶,还说我的头太大了,垃圾桶都装不进去,然后还笑得很大声。”这位妈妈感到很不悦,在微信上转述给老师,想了解清楚情况。
林老师回复自己没有说过,话语中两次提到“莫名其妙”一词。过后又跟妈妈解释说,孩子的表达不一定是对的。下午只是让孩子帮忙扔东西,并没有说过要把她的头扔垃圾桶。
聊天的最后林老师说:“你用逻辑想想,老师会说这种话吗?”
最后这句话,让妈妈更不高兴了。
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该怎么回复老师。
一朋友回复这位妈妈,不能这么直接问老师,这会让老师难堪的,搞坏了和老师的关系,你家娃在学校就不好混了。更何况,换谁也不会承认自己干过这样的事。
这让我想起不久以前,还听到几个妈妈在聊该怎么样给老师送礼的事。“老师不仅是不能得罪,还要多搞好关系。”——这几乎是多数家长心照不宣的“幼儿园潜规则”。
究其原因,无非是幼儿园里孩子多老师少,每个老师的精力都有限,为了让老师多照顾自己的孩子,家长只好努力跟老师们搞好关系。
一些耿直家长可能会看不惯这种“玷污教育”的做法,可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家长优雅地与老师们建立良好沟通和谐关系的呢?
我的好多当老师的好友们曾经多次给我“上过课”,今天把她们的经验也一并分享给大家:
《树真好》 贾尼思·梅·伍德里 著; 马可·塞蒙 绘;舒杭丽 译 蒲蒲兰绘本馆
1, 多站在老师的立场想:
一次聚会,我的老师朋友掏出手机给我看,“喏,现在是九点了,我只要打开微信就能看到好几个家长给我留言,问我孩子学习的、生活的、交友的,什么都有,可是我真的累了,需要休息啊。”
无论你何时想找老师,哪怕想想她并不是只为你一人服务,而她也有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需要照料,除非必要,不要轻易大人老师,并在每一次沟通中表达感谢,我相信老师是可以感受到你的理解的,并对你积极对待的。
和菜头曾说过,“人和人之间的区别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这时彼此之间产生理解和共情的基础,一旦达成这种基础,即便是原本极端敌对的人也会彼此报以宽容。”
2,教育孩子的责任,别总推给老师:
曾有朋友说,孩子还小,生活不能够自理,所以送到幼儿园总会想让老师多照顾一点。我知道很多人也都这么想。
但事实上,无数例子都告诉我们,3岁的孩子已经具备独立完成吃喝拉撒睡的能力,你认为他不具备,只不过是因为你没有真的放手让他自己来。
大部分幼儿园提供给孩子自然习得这些能力的机会,通过模仿同伴,孩子会慢慢拥有这样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哪怕老师没有积极的介入和帮助,生活环境也会教会他。
正面管教着重提倡的自然结果法,让孩子自己体会TA行为的自然结果,并学会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不吃饭会饿,不穿衣会冷,不洗手会生病,不收好玩具会找不到玩具,这些都是自然结果。通过自然结果,孩子学到的是内化的规则,自发管理好自己。
3,把“你的学生”变成“我们的孩子”:
孩子的教育责任,本该由家长来承担。家长放着不管,凭什么要求老师全全负责?但并不说,老师就会因此不管不顾,只是你不能这份责任想当然地外包出去。
老师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时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处世态度和人生感悟。
当你想明白不再轻易把教育外包,你就会发现当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时你会这样想,“我和老师应该怎样一起帮助他呢?”而不再是,“找老师,让她快来帮我管管孩子!”这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是把老师拉入教育的联盟中,而后者是责任转移。
如果你能明白这三点,至少这三点,你就会发现跟老师的沟通其实并不难。
有很多老师甚至承认,比起送礼积极的家长,他们更想要的是明事理的家长。
所以,哪怕真遇上不怎么样的老师,你只要教育好孩子(能自理,懂道理),老师不会不喜欢他,更不会想找孩子麻烦的。
当老师和家长共同谈起一个表现得体的孩子,真的蛮难出现什么“谈崩”的情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