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丽叶·比诺什,我们难以忘记《布拉格之恋》里拿着摄影机单纯勇敢的特蕾莎,我们更无法忽视电影《蓝》中与伤痛作抗争的朱莉。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红蓝白三部曲》探讨了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百年影史上最深刻的三抹色彩。而这部关于自由的《蓝》便如它的名字那般拥有深山幽谷中蓝色湖水般沁人心脾的魔力,凉意盎然,渗透肌骨,又能化为眼角滚烫的泪水,悄然无疑间握痛了心扉。
DVD海报影片一开头,一场巨大的车祸便夺去了朱莉的丈夫和女儿,但这同时也意味着她失去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和义务。莫大的痛苦伴随着莫大的自由……
(利用瞳孔的倒影交代事件非常高明)在心理学上,从产生痛苦到坦然接受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心理应激阶段,表现是经过瞬间的惊讶后,内心瞬间麻木,否定事实,自欺欺人。所以,在医生告诉朱莉这个噩耗的时候,她打破玻璃吞下大量药丸要与家人共赴黄泉。
第二个阶段是反应阶段,经过最初的否定后,人慢慢真正的意识到,自己是在骗自己。接着表现出痛苦,抑郁,愤怒,自责等情绪。自杀未果的朱莉回到家中,午时阳光灿烂,朱莉在躺椅上小憩,这看似平静的画面被突如其来的乐曲打碎。在蓝色光晕的晕染下,镜头跟随者交响乐激进的节奏仿若嗜血窥探的野兽不断袭击着朱莉的痛楚。
拒绝采访;卖掉和丈夫共有的一切,将钱打进死者的账号;毁掉乐谱手稿;和别的男人做爱……当朱莉看似平静地完成这一系列条理清晰计划性极强的事情后,她孑然一身,逃离了这个让她不平静的地方。她用彻底而决绝的方式获得了肉体上近乎可能的自由,没有了一切的束缚,甚至没有过去。
当我们以为朱莉要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的时候,“我不要大厦里有孩子”又让我们窥探到朱莉强硬外表下的柔软。而当蓝色的珠帘折射的光点在朱莉脸上微微跳动,朱莉强忍泪水,不愿妥协这伤痛。我们终于明白,这伤痛如此顽固,如同指骨不平整的疤痕,不再淌血,但依然触目惊心。
第三个阶段是消退期,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痛苦感慢慢消退,也开始寻找“救命稻草”,让自己最终能坦然接受。这场逃命般的自我放逐结束于一件偶然的寻常事件。朱莉在电视荧幕上通过照片发现了丈夫出轨的事实。
朱莉的丈夫和丈夫的情人不知是出于正宫惯常的愤怒还是这场出轨无形中化解了朱莉对家人遇难心中的自责内疚,总之,朱莉决定重新拿起笔,完成残缺的乐谱。完成乐谱的朱莉理所当然地打电话给追求者奥利维尔,直言要把乐谱送给他,就像当初帮助丈夫那样。意料之外的,奥利维尔拒绝了朱莉,他告诉朱莉:我就是我,不是任何人的替代品。
那一刻,朱莉终于从母亲记忆里的妹妹,著名音乐家背后的女人这样的阴影中走出来,她不再作为别人的影子或附属,而是真正以自己的意愿接受了奥利维尔。
“你还爱我吗?”
“我爱你”
“你一个人么?”
“当然”
“我现在就来。”
这段对白便成为了朱莉告别过去的终章和拥抱明天的宣誓。
夜,成了欲望了温床。故事结束在朱莉和奥利维尔的极致缠绵的欢愉中。我们不知道朱莉究竟爱不爱奥利维尔,因为自始至终,缓慢摇移的镜头透过鱼缸只窥见朱莉一人的面庞,导演显然没有打算表达一个痴心男子任劳任怨守在情感破碎的姑娘身边,最终收获爱情的故事。这是朱莉一个人的独角戏,是压抑的灵魂寻求解脱的辛酸历程。
在镜头营造出的暧昧得近乎梦幻的光影中,在背景乐悠远的吟唱中,我们终于看到朱莉眼中奔涌而出的泪水,这泪水将释放她被记忆和痛苦囚禁的灵魂,给予她新的自由……
当我们呐喊着金钱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时候,是否思考过何为爱?何为自由?爱是束缚么?自由是无限度的抛弃么?当基耶斯洛夫斯基用这样一种极致的方式作为自由的反命题来探讨自由,在流淌着蓝色的影像世界中,我们或多或少感悟到了些许自由的气息。也许就像周星驰在《西游降魔·伏妖》中所说有过痛苦,方知终生痛苦;有过执着,放下执着;有过牵挂,了无牵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