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的大学教授通过俱乐部叫来了一名大学生援交女”。这样的故事简介对标题党作者来说简直是福利,香港人充分利用了这一点,把这部原名叫like someone in love的电影译作《东京出租少女》。
或许在冲动点开继而匆匆观看之后,你会大呼失望。此时不妨抛开你此前的期待,穿好裤子,静下心来品味一下这部《如沐爱河》。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8749/0bf3c95850199f7e.png)
初次看完这部电影,个人最大的评价就是:好特别!
特别不等同于喜欢,但可以是喜欢的前兆。一般用“特别”这种很飘的词来形容一部艺术电影,往往就没有下文,因为不知从何说起,不过《如沐爱河》还是有些实质的东西可讲的。
最大的特别之处,在于事件发生的主体,通常都在镜头之外。对此可以参照一些片段。
电影刚开始不久,女主角明子因为通宵复习备考,身心俱疲,而中介人却一直在逼她去见客人,几番推辞之后,明子终于爆发了,爆发的时候镜头是这样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8749/b4a11b6f736b1653.png)
说这句台词的人,根本没有出现在镜头里面。
这里给人的感觉非常突然,因为我们看不到明子,不知道她的表情或动作的变化,再加上之前的一大段对话,明子一直处于弱势,是只自带无辜眼的小羔羊,这就使这句怒吼显得更加猝不及防。
到了片尾,明子的男友得知明子原来一直在做应召女郎,并且这次的对象是个大学教授,气冲冲地跑到教授家来兴师问罪。教授不敢开门,他在门外不断咆哮,继而脚步声响,他跑到楼下砸车,此时路人的嘈杂声也起来了,教授跑到窗前看楼下,然后发生了这一幕……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8749/cd2efd2969a3073d.png)
还是同样的手法,先是一大段铺垫,明子的男友不断嘶吼与打砸,跑上跑下,但他自从在教授家的闭路电视上出现过一次之后,就一直不在镜头之中,全程听到的只有各种,以至于我们连他丢石头的动作都没有看到,玻璃就被砸碎了,第一次看的时候着实被吓了一跳。
这种手法在片子里还有不同玩法,效果也不一样。
明子坐出租车去见教授,在车上,她用手机听奶奶的留言。奶奶今天从乡下过来,本来打算见她,但她因为要工作,假装没有听到留言,不予回应,这也是中介人给她出的主意。在车上,她逐条地听奶奶的留言……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8749/27f4e8eb627011dc.png)
留言的内容基本都在扎明子的心。首先是奶奶从白天开始就一直在等她,打了好几通电话给她都没有接,而再过一小时,奶奶就要坐车回乡下了。然后,奶奶还看到了明子当应召女郎的广告小卡片,但她坚信那不是明子,她的孙女不会做这种傻事。中间还插了一条银行催账的留言,明子一下子就跳过了,这个插曲也道出了明子坐应召女郎的原因——经济压力。
听留言的戏份持续很久,而留言的人一直没有在镜头之中,又是熟悉的味道,不过这一次带来的不是吓人一跳的效果,而是全片最催泪的段落。明子让司机载她去火车站,远远地望着奶奶,不敢与她相见,她还特地让司机围着广场多绕了一圈,好让她可以看多一眼奶奶。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8749/b6dd2dc9555ed25e.png)
这种镜头外的“味道”充斥着整部电影,整部电影看下来,你会发现有非常多的近景镜头,基本上人物的上半身充斥着整个画面,而人物所做的动作,通常只能看到一半,或者根本看不清。但是,做动作的声音,却被放大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158749/602f1d767d63c35e.png)
通过上面的片段不难发现,当人物的主体不在镜头内时,声音成了最大的表现工具,例如明子的怒吼,奶奶的留言,以及砸玻璃的声音。
而片中那些开车门,打方向灯,系安全带等等一系列的动作,声音都格外突出,但是你却看不清动作的全貌。这与上面提到的几个段落,是非常一致的。从细节到段落,导演都一直延续这这种风格,这是我看到的一大特别之处。
文章写到这,经过一番细嚼之后,我感觉自己正从“觉得特别”往“喜欢”那边靠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