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灵山半截碑

灵山半截碑

作者: 慧一文 | 来源:发表于2021-08-15 11:10 被阅读0次

    灵山徐偃王庙因韩愈撰《徐偃王庙碑》而闻名于世。此碑为元锡书,于唐元和十年十二月九日立于庙中,后因岁月久远断成两截。光绪七年(1881)春,龙游知县陈瑜送俞樾二拓本,其一半截碑拓片为原碑。1937年8月6日,余绍宋为灵山徐偃王庙侧新筑题 “景韩楼”额,因其专以藏韩文公半截碑而设,故为命此名。余绍宋作隶书颇得意,并加跋语。上世纪六十年代,半截碑移交衢州市博物馆收藏。七月底, 我与市博物馆老馆长聊起此事,老先生告之半截碑原碑字迹湮灭不清。

    徐偃王庙碑记

    《徐偃王庙碑记》对韩愈来说,可能就是篇无足轻重的人情文,但对于后世,特別是徐氏一族来说,无疑产生了极大的名人效应,之后几乎所有的徐氏族谱上都会提及此文或过录之。当然徐偃王之事过于久远,难以证信。从金石文献来说,韩碑留存龙游,无疑为浙江金石史留下了一份宝贵的文献。

    据宋人陈思《宝刻丛编》所载,“衢州目”下著录十一条,其中徐偃王庙碑有五条,几乎占了一半。由此可见,徐偃王庙在衢州的地位。在韩碑之前,尚有数碑存在。前二条是《金石录》中的唐徐偃王庙碑,唐徐安贞撰,張宙正书,大歷八年十月立; 然后是唐徐偃王庙碑阴記,唐张宙撰并八分书,大歷八年十月立;《复斋碑录》中有三条:唐徐偃王庙记,唐于皋谟撰,正书无姓名,贞元十年秋八月立;唐徐偃王新庙碑铭,唐邵令缺撰,姚赞分书,順宗永贞元年十一月建;第五条才是韩碑。至今,千余年间,诸碑刻中仅余韩愈所撰之碑。


    关于半截碑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乡贤余华《星隄诗草》,余华于嘉庆丁丑年作《徐偃王庙断碑诗并叙》,云:

    是碑唐昌黎公撰记,至宋,碑石已断,后遗失,屡觅不得,嘉庆丁丑,叶生其蔚从庙西乱石堆见获一截,询知土人,出自庙旁土中,盖一废井,前岁掘土置此,遂洗石,寄予一纸,共相欣赏,爰为小记,并赋小诗。

    闻说灵山旧庙碑,几番寻访断踪遗。埋随废井知何代,运应昌期见此时。一截文犹斑豹露,数行字自色丝奇。王仁韩记昭千古,珍重同留片石垂。六句又:数行字拟碎金披。

    叶生如古有谁如,竟获亡碑半段余。千载旧章直藉汝,一张新拓肯分予。乘闲展临览增欣赏,得意临摹便学书。况是吾乡希世宝,当年祠事纪南徐。

    可见,韩碑至宋时,已断,后遗失,直至嘉庆丁丑年(1817),由叶其蔚在废井中获半截碑并拓与余华共赏。

    俞樾得到陈瑜送的两份拓片后,云:“辛巳之春,果以二拓本来。其一止半段,乃原碑也。其一不知何时重立,字跡完善,碑文亦全,然非其旧矣。”可见此碑之后,有不断翻刻。

    俞樾又在其所撰《韩昌黎偃王庙碑跋》中感叹:“浙东西汉石不可多得,唐碑已可宝贵。余于已巳岁游绍兴禹寺,得见唐开成五年往生碑,曾属精舍诸生作诗以张之。昌黎此碑高出彼上岂止什伯。余数十年访求而不得者,今乃得之,不可云非幸。”

    俞樾亦曾据此残石校录一遍,言:“余因取案头所有东雅堂《韩集》以校原碑,小有异同。原碑每行止存十三字,间有十四字者,计其全石,每行是五十六字。以铭辞考之,可见每行存十三,当缺四十三字,乃有缺四十五字者,亦有止缺四十一字者。參差不齐,其适缺四十三字者,除铭辞外,止二行耳。”

    或是因为《徐偃王庙碑》,俞樾对龙游的感情也是深厚的。他不仅留下《韩昌黎偃王庙碑跋》,还为高英撰文《龙游县知县高君实政记》。

    衢州市博物馆现藏有一幅半截碑拓片,拓片右上角有“一九六五年七月囗囗日拓”,当是初入馆时拓得。从该拓本可知,除去题额外,正文存十八行,每行存十三字左右。计存字223个。龙游县博物馆也藏有半截碑的拓片一幅,原由灵山乡民李石泉捐献,此拓残破不堪,现展出为复印件。


    市场上半截碑拓片极少见。多年来,余与学生雷军先后收集到半截碑拓片二幅。第一幅拓片字迹模糊,拓印技术较差,所拓时间相对较晚,应为民国至解放初期所拓。第二幅拓片,字迹清晰,保存完好,所拓时间约在晚清,更为珍稀。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灵山半截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cub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