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非典时,我在埋头苦读准备高考。当时的印象是每天要量体温,体温不正常的不能进考场,对外面世界里发生的惊天动地的事迹所知甚少。所以那件事对于当时的我,仅仅是头脑里一段对“事件”的记忆。
今年的疫情让很多人体验到了恐慌,死神突然离我们那么近,你见的任何人都有可能携带病毒。因着我居住的城市情况尚可,所以我没有太大的恐惧,可是一关注死亡人数,就觉得自己还是太轻敌了。况且,家有老小,抵抗力都不强,倘若感染,后果不堪设想。
看着各地医护人员奔赴武汉,心生敬佩,无奈没有医护知识;关注到几个心理咨询师朋友在线上做免费的心理辅导,心痒痒,无奈也没那两把刷子。潜心修炼吧,总有用武之地。
现在,最需要我的是孩子。
和女儿已经在家宅了一个月,几乎不出门,需要什么就让先生买回来,在家的头些日子觉得寂寞、无聊,后来妹妹上班了,把女儿送过来我帮忙带,两个相差不大的女孩一起玩,生活紧凑了起来。照顾孩子吃喝玩乐真是个劳心劳力的活,之前对女儿一直是放养,爱干嘛干嘛,如今两个孩子一起玩各种角色扮演,就需要有个巫婆什么的,就喊我,于是我就成了专业大反派。
在这几天带孩子的过程中,我发现之前和女儿的互动中缺乏耐心,有时候女儿喊我过去,而我不想放下当前的事,就不应她。洗衣、做饭、打扫房间等这些日常家务我也不愿花时间,更别提享受其中的乐趣。
最近听了武志红老师关于自恋的课程,意识到是这是自恋的表现——“带孩子、洗衣做饭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怎么还需要我‘亲自’来做呢?”
当自恋的需求盖过了享受关系、享受生活的乐趣,我们也就很难享受其中。我更愿意做一些高、大、上”的事情,就算不必救国家于危难,至少也要有点格调啊!看看书、泡泡茶、养养花什么的,哈哈。
觉察到这一点之后,再联系到家庭关系中,当我不愿意放下我的需求(自恋)时,我就很难深入到你我的关系中,去觉察你的需要,满足你的需要。“付出”,不止是身体上的(我愿意为你做任何事),还有心理上的(我愿意为你暂时放下我自己)。
如今,准备三餐、家务、陪孩子玩…… 我每天的时间几乎都放在这些事情上,偶尔做家务时听听音频课程,日子过得紧凑又踏实。有一种从天上(全能神一般的存在)一点一点降落的过程,虽然还未完全落地(普普通通的人),但已看到了地面上的渺渺炊烟,想要一探地面生活的究竟。
记得刚接触心理学时,我认为自己一点都不自恋,因为表面上我常常会为了成全他人而放弃自己的需要(老好人)。如今深入了解自恋、觉察自己,发现其实自己自恋得很,只是很隐蔽。这是好事,自恋是人性的三大动力之一,好好认识自恋,让它发展成熟,完善自己。
这也是这次疫情下的生活带给我的成长,没有家国天下,只有自己生活中的小小变化。无论发生什么,“把自己活明白”是我的终极目标。
一直想记录一下这次事件带给我的感受,又不想给网络添乱,如今借着这命题作文,来记录一下:
正月初三,这边以小区和村庄为单位开始隔离,起初并不多,后来几乎每条通往小区的街道都有人把手,登记才能出入;
马路上车辆和行人特别少,宣传车用喇叭循环播放着“勤洗手、多通风”等宣传语,除了超市,其他店铺都关着门,生活气息全无;
超市逛起来也是别样滋味,所有人步履匆匆,购物车里塞了满满的物品,毕竟是提心吊胆地出门,一次多买点;
年前刚学会白菜炖豆腐,想吃豆腐,然而去了几家超市都没见到过;
这景象让我想到“生化危机”这类词,诡异。
宅在家里的人们也都不闲着,各种搞怪视频;火了线上教育;我们的生活习惯深深被影响,比如,厨艺大涨!
……
想象一下疫情过去,一切恢复正常后,我们还会和以前一样生活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