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纲:无为灸以灸感为依据,在有良好灸感和气至病所的前提下,取穴方法有四:
第一,就近取穴,最为常用,可取病位附近的任督二脉的穴位,或者病位周围的区域。适合于绝大部分情况。
第二,督脉压痛点。当有急症或慢性损耗性疾病时,可能会在督脉及其两侧出现明显的压痛点,可在压痛点施灸。适合于有压痛点的情况。
第三,远端取穴。当身体虚弱或瘀滞严重时,应远端取穴。常用穴位:足三里。
第四,本神指引。对身体有觉知的人,能够感知到本神的指引,自己确定要灸的部位。这种情况一旦出现,其优先级高于其他取穴方法。
1. 原则:不管目的是什么,不管吸收点有多少个,艾灸的取穴都宜少而精,一般一至两个足矣。
2. 把艾灸类比成阳刚凌厉而又刚柔相济的降龙十八掌;不同的取穴原则,则是这门盖世武功的不同招式。
1)就近取穴,亢龙有悔。任督二脉,自然是我们取穴的重点。头项部
印堂:前额疼痛,鼻炎等;
百会:巅顶痛,提神醒脑等;
大椎:颈椎,外感,倒时差等。
身体上部
身柱:肺,如咳喘鼻炎等,促进小儿长个;
神道:心神和心胞;
膻中:心肺通治,女性乳腺和月经问题等。
身体中部
至阳:肝胆,如解酒,黄疸等;
脊中:脾胃,如肥胖,疳积,泄泻等;
中脘:肝胆脾胃;
神阙:调神,儿科诸病,小肠大肠的病变等。
身体下部
命门:肾,生殖泌尿等;
腰阳关和八髎区域:腰和下肢,生殖泌尿等;
关元:生殖泌尿,保健养生。
还有:病位周围区域
2)督脉压痛点,飞龙在天。督脉,包括左右两侧的夹脊穴,以及旁开1.5寸的膀胱经第一侧线,是阳气最为集中的区域,恰似人身之飞龙。
身体的许多疾病都可以在这一区域出现反应点,即按之有痠、胀、痛等强烈反应的点。在这些点上施灸,能够起到振奋督脉阳气,刺激相应臟腑的作用。
阳光普照区,这个区域在背后的身柱-神道-至阳一带,督脉左右旁开三寸,巴掌大小的一片,由周楣声老先生冠名。督脉本是阳脉之海,而这一区域又是阳气至盛之处。因此当急性病发作时,这个部位往往就是正邪交争集中之处,会有明显压痛或刺痛。而当阳气亏虚,患有慢性疾病时,阳光普照区则会出现酸痛或冷痛感。
3)远端取穴,潜龙勿用。对于一些身体虚弱正气不足的人,或者身体瘀滞比较严重的人,在躯干上就近取穴,可能会有胸闷心悸等不舒服的感觉,让人难以承受。大火快攻不行,就改小火慢炖。这时就适合于远端取穴,小心培补正气,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培补正气最好的穴位莫过于足三里。胃主通降,因此足三里还有降气的作用。足三里的灸法:在足阳明胃经小腿区域做往返手法,俗称刷足三里。这一刷不要紧,覆盖到另外两个重量级穴位:上巨虚和下巨虚,分别是大肠和小肠的下合穴。通过不断地刷,不断地催动经气传导,肠胃之气振奋起来,能吃,能化,能拉,小宇宙开始运转,身体走上正轨。
最适合刷足三里的人群: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身体虚弱之人,年迈的老人,以及虚火上浮导致的烦躁失眠等患者。有些患者本无心脏病,但施灸过程中出现胸闷心慌的感觉,也要改为远端取穴,如足三里,涌泉等。
4)本神指引,见龙在田。有时被灸者会感觉到自己的某一部位强烈想被灸。正如动物生病后会寻找合适的药草来吃一样,我们人也有与生俱来的治愈自己的能力,我们称为本神。只不过现代人习惯了“我应该……”,“我必须……”的思维模式,识神-后天意识过于强大,本神的指引一不小心就会被我们忽略。只有对自己的身体有觉知的人才能感受到本神的指引。有些患者也会告诉你他这里想灸,那里想灸,但是哪个部位都灸不了多大会儿就想换。这是心神不定的表现。也有些患者会告诉你给他灸腿,因为有人说他太瘀堵,灸上面会上火。这是患者的后天意识思考的结果。这些都不是本神的指引。作为医者,要有分辨能力,既不会错失宝贵的线索,又不被病人牵着鼻子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