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登万山寄张五》
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飞逐鸟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辨析:
孟浩然以田园诗著称,仕途不顺,自然隐士怀人,这也是那时候士人的普遍心态。燕山社解,“全诗情随景生,而景又烘托情,两者紧密联系,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浑然一体”,品诗最忌讳泛泛而谈,这里恰恰犯了这个毛病。既于情随景生,景烘托情,两者是有联系,但绝不能说是“紧密”,因为情随景生在于“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抒情),而景烘托情却在于“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写景),别说它们描述的是不同的事物和心情,单从诗文结构来看,两者中间也还隔着“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这样的叙事句呢!结合全诗来看,首四句叙事,末两句抒怀,全诗叙事、写景、抒怀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说甚个“紧密”,说甚个“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这是品诗,可不吃“滥竽充数”那一套。
燕山社解,“情飘逸而真挚,景清淡而优美”。真挚是对的,飘逸在哪里?至于清淡而优美又在哪里表现呢?诗人登山远眺,被重重浓雾笼罩,怀人之情是很浓的,在这种情况下何来的飘逸之说;“天边树若荠”指远远望去,远方的树木如草芥一般,黑乎乎地一片,写的是风景之浩渺;“江畔洲如月”指的是在高山上可以俯眺整个沙洲,看到沙洲的形状就像天上的弯月,写的是风景之契阔,就算“村人暮归”“滩头行渡”是景,也并不给人清淡而优美之感。文字都有确义,但是文字再美也要切情切景,辞藻的浮华是没有意义的。
“何当”犹言何时,疑为古代固有说法,似有“何时自当”的加重、强调义,“何当共剪西窗烛”,加重音,感情更为强烈(猜测,未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