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作者: 霜月寒烟 | 来源:发表于2020-05-13 14:44 被阅读0次

秋登万山寄张五

[唐]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世称“孟襄阳”,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风格清淡、自然而又韵味深长,自成一家。他和王维合称“王孟”,是唐代田园诗派代表人物。

襄阳多山,如岘山、望楚山、万山等。万山在襄阳县西北,又名汉皋山,传说书生郑交甫在此遇到了两位神女,赠给他玉佩,这就是著名的“汉皋解佩”。孟浩然的《万山潭作》就写过这个传说,“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求之不可得,沿月掉歌还”。诗人游览万山,想起了他的朋友张五。张五一说是张諲,一说是张子容,两人都是孟然浩的朋友,都是当时有名的诗人。但张子容排行第八,孟浩然称他为张八,所以我倾向于张五应该是张諲。张諲擅作山水画,跟著名诗人王维、李颀等都是好朋友。张諲曾隐居于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孟浩然园庐在岘山附近,北对万山,因登临以望张五,并写此诗寄意。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两句意谓隐者身处云山,悠然自得。北山,指张五隐居处,隐者,指张五。这两句从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指赠君”化用而来,张五隐居的北山高入云天,云雾缭绕,景色幽静秀丽,张五本人隐居于此,“怡悦”自得,欣慕之情溢于言表。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诗人想念张五,于是登高相望,希望能够“邂逅相逢,适我愿兮”。虽然远不可见,但心却随着那消失在彼方的飞雁而来到他的身旁。“心随雁飞灭”极妙,雁飞灭,与登高何干?又与思念友人何关?诗人心中想着的是友人,眼睛却是跟着那大雁,直到大雁高飞不可见,方才收回视线。这两句既是叙事,又是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把那种含情不尽的味道摹写得淋漓尽致,真真是“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二句承上写来,诗人清秋时触发登高相望的兴致,却因薄暮望不见友人的隐居之所而引发了淡淡的哀愁。通过日光的推移,表达得淋漓尽致。正因为思念如此之切,所以远望如此之久。这两句初读容易忽略其妙处。但却是全诗的“灵魂”,带有孟浩然独特的韵味。刚刚因薄暮而生出一种闲愁,却又因清秋而发出一种高爽的兴致,即古人所说的“高兴”。东晋诗人殷仲文《南州桓公九井作诗》云:“独有清秋日,能使高兴尽。”诗人此句可能是受殷诗的启发。诗人并非一味地超脱,也有他自己的愁绪;但是他的愁,往往是淡淡的,并且常常最后都要消融到自然景物或风雅之兴中的。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这四句写薄暮眺望所见。天至薄暮,农夫们三三两两逐渐归来,他们在渡口边上暂歇待渡,显得那么悠闲自在。诗人放眼望去,那天边的树在黄昏时分看起来犹如荠菜一般细微渺小,而那江畔的沙洲就像一弯新月,在黄昏的朦胧中却清晰可见。诗人娓娓写来,既描绘出自然界的优美景色,又烘托出农村的静谧气氛,平淡自然。“天边树若荠”二句,也是由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变化而来,“洲如月”亦作“舟如月”,各有意味。这四句诗境界高远清幽,与“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等诗的意境颇为近似,正所谓“每诵之,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沈德潜评价孟浩然的诗说:“语淡而味终不薄”,实在是孟诗的重要特征之一。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诗人希望张五重阳节能来相叙,以慰思念之情。诗人如此思念友人,并无他由,只为载酒共醉。适逢佳节,对名山、携友人,登高簪菊,把酒临风,不醉何为?

孟浩然的诗“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秋登万山寄张五》语言洗练严谨,清新灵秀,疏野中藏着精致,看似极淡的情绪,又极为鲜明活泼。全诗情随景生,以景烘情,情景交融,浑为一体,可谓是“情飘逸而真挚,景情淡而优美”。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022读《秋登万山寄张五》孟浩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npnn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