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股市反弹,各种股神(熊市消失不见),基金公众号又跑出来忽悠大众进行投资,我们必须认识到投资也有风险,基金定投也不例外,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基金定投亏损?
假设基金经理不做副业,不搞贪腐,不涉嫌老鼠仓,没有灰色收入(真有这样的人吗?)
好吧,传说中的业界良心。这样的基金经理收入只剩下基金公司给的工资+奖金+各项福利+年终奖等等。一句话,公司给多少,基金经理拿多少。
所以基金经理要想提升收入,就得基金公司赚钱。(这个逻辑很容易理解,虽然不是充分条件,但是一定是必要条件)
于是接下来的问题是,基金公司如何赚钱?
客户在认购、申购、赎回的时候需要支付所谓的手续费,这部分钱是基金公司的收入吗?理论上是。为什么仅仅是理论呢?因为90%以上的基金都是通过银行进行代销的,所以处于利益共同体,基金公司需要向银行支付一定的报酬,金额嘛,就是相当于认购+申购+赎回费用。再加上大帐、小帐、明帐、暗帐等,基金公司需要支付的维持银行关系、促进基金销售的费用只多不少。
接下来就是所谓的管理费了,不管是什么基金,也不管基金的收益情况,管理费是每个客户每年需要向基金公司支付的费用,一般是按日计算,按年计提。一般管理费的比例是固定的,那么决定这笔钱多少的关键就是管理费的基数,也就是基金的规模,规模越大,管理费越高。
好了以上就是基金公司的收入来源。我是不是漏了什么?是不是觉得错过了什么?没有,什么都没有遗漏,这就是基金公司的全部收入来源。
所以基金的业绩并不会直接影响到基金公司的收入,听起来也许不可思议,但是现实就是那么残酷。等等,你说如果业绩不好,大家不买你的基金,甚至赎回,导致基金规模缩小,进而影响管理费收入。终于说到重点了,这也是最有趣的部分,表面看来似乎就是这么回事,业绩会间接影响收入,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获得截然相反的结论。
第一个问题,题基金亏损了,大家有没有割肉的经历?
第二个问题,基金亏损的人,有多少真正割肉止损了?
第三个问题,“反正钱也不急着用,先放着等等吧,以后行情好了,业绩会上去的,等不亏了再拿出来,以后不做了”有这样的想法的人,在投资基金的人里面有多少?
明白了上面3个问题,那么基金规模缩小的可能性几乎降低了一大半。
大家有没有听过“基金公司能够在基金申购或赎回较多的情况下,暂停基金的申购或赎回服务的权力”?想起来了吧,似乎在某项条款里有类似的字眼出现过吧。我敢打赌,这句话的重点绝对不是“申购”
这项条款几乎把规模缩小的可能性降到了接近0的水平。从此基金公司就能高枕无忧了。
没有了后顾之忧,提升基金业绩这种事就留给基金经理吧,基金公司的老板或股东只剩下了2件事:
1、发行新基金
2、扩大现有基金的规模
第一点就不做解释了,重点说第二点。这不是又绕回来了,扩大规模主要是靠吸引投资,吸引投资的前提是有业绩保证,所以又进入了“业绩好——吸引投资——基金规模扩大”,这样看似天经地义的逻辑。
虽然天经地义,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如果做不到怎么办?
做不到就要想别的办法。比如一不小心业绩亏了,让题主这样的投资人蒙受了损失。那要赶紧想办法把钱赚回来,让题主扭亏才行啊!等等,基金经理似乎想到了什么,有的人如果扭亏了就把基金赎回,再也不投资我了。这可怎么办?那到底是想办法把业绩做上去好,还是维持现状,拖着业绩不上不下,混管理费好呢。。。。。。
于是我们看到市场上的基金一般是这样的情况:
1、强者恒强。
2、接近发行价格区间波动,0.7-0.9一般
3、业绩很差无人问津的小规模基金
4、大量很难亏损的货币型、债券型基金(代表“余额宝”)
5、基金公司扎堆、疯狂、大量的发行新基金。
这么看来似乎基金经理是一份没什么前途的工作,业绩好,应该的,业绩差,虽然被人骂,但是也不会影响收入,因为老板不关心这些。
错,大错特错,基金经理作为一项职业,有他的使命。他的使命就是接受基金公司老板的挑选,去最需要他的地方。比如业绩好的基金经理适合去主持新发型的基金,业绩差的基金经理适合管理不上不下,为了维持规模不缩小而混管理费的基金。。。。。。
所以关于基金经理的年底业绩排名榜单,重点绝对不是排名前三甚至第一的明星经理。榜单本生整体都有很强的参考性。
接下来才是最具参考性的:
如果我的基金亏损,那我会按下面方式进行处理。
1、持有的是“基金净值处于0.7-0.9左右波动的亏损基金”,开启定投设置,1年后扭亏赎回。或者低点加码翻倍堵住,高点全出离场。
2、持有的是“业绩很差无人问津的小规模基金”,直接离场。割肉虽然很痛,但是愿赌就要服输。
3、持有的是“债券型或者货币型基金”,放着吧。就算亏也亏不了多少。波动可以忽略。
4、持有的是“新基金”,不管怎么说,基金经理的历史战绩应该还是不错的吧。
5、持有的是“强者恒强”的基金,那就等净值降低再买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