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感受的根源
听到不中听的话:四种选择
1.责备自己
2.指责他人
3.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4.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有时候,我们可能已经忽略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和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例子:
1.“我很生气,因为老板说话不算话。”
1-1:”老板说话不算数,我很生气。因为我想有个长假去看弟弟。“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如果一个人说”你从不理解我。”他实际上是渴望得到理解。
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交由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求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又什么错。
从“情感的奴隶”到“生活的主人”
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情感的奴隶”
在这个阶段我们相信自己需要为他人负责——让他人快乐是我们的义务。如果他人不高兴。我们会感到不安,觉得自己有责任做点什么。
第二个阶段:“面目可憎”
在这个阶段,我们发现,为他人的情绪负责,牺牲自己迎合别人,代价实在很大。想到日子过得这么憋屈,我们可能会恼怒。
第三阶段:”生活的主人“
这个阶段,我们乐于互助。我们帮助他人是出于爱,而不是出于恐惧,内疚或是惭愧。那是自由而又快乐的行为。此时,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为负有完全的责任,但无法为他人负责。我们还发现,人与人互相依存,损人无法利自。非暴力沟通正是想帮助我们既表达自己,又关心他人。
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今天和飞天猴之间的一个小插曲,让我反思了自己的行为。比如我会希望他可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所以,我会让他自己完成所有事情。今天在洗碗的时候,他洗了一下自己用过的勺子,然后就丢在洗脸盆里面。我一下子就把他喊住,让他把勺子洗完再走。他很不情愿的回来洗勺子,然后问,为什么我要洗勺子。我说做事情要有始有终。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完成。我明显感觉到他的不愿意,但是他还是洗完了。
书上说每个人都有自由选择的意愿。而我是强制而非自由,让他感觉不舒服。吃饭的时候,他说,你现在不能吃,我说为什么,他说你的东西还没有收拾好。桌子上的电脑和书所以得先收拾完才可以吃饭。我和他说等一会我要用,可以晚一点收拾吗?他看到我一本正经并且还询问他,就和我说,那你手机不能放桌子上。”好“。我说。然后把手机放在柜子上。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防抗。过了一会儿,我在反思自己的这个行为,因为我的强制,他在拿回他的主权。如果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我可以怎么说?我看到你洗了一半的勺子直接扔进了锅里(现象),我不太高兴,因为我们做事情要有始有终。(需要)我希望你可以把洗了一半的勺子洗完。(请求)
在成长的路上会遇到很多事情,有时候也不知道怎样的处理方式是正确的,但是每一次都是一次很好的尝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