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读了一本由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安杰拉*达克沃思写的书《坚毅》,读后颇有感触。
我问了身边好几个人,有孩子,有老人,有差不多大的同事一个相同的问题——你觉得一个人要做成一件事离不开什么?
大家说了很多,可是都提到了坚持不懈的毅力。也就是这本书研究的内容。他们文化程度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却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在我们中国长大的人有谁没听说过“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之类的话?这不是就是真理吗?我们从小就是这么认为的。坚信不疑。可是作者经过大量的研究,搜集资料,亲身经历,典范人物的采访,还有实验,最后竟然写了一本书!一本畅销书。她在用事实说话。我感慨于作者的科研能力,不仅是她,我还读了些类似的书籍,也全是满满的科研成果。
反观我国内,就举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例子。中华医学,博大精深,流传已久。很多人都说中医好,可是又有很多人是在生病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看中医。
中医书籍有很多,但是要么是理论知识,要么是各路养生方法,一本像模像样的科学的,系统的阐述中医怎么个好法的书寥寥无几。
这是为什么呢?
我分析其中一个原因还是我们的科研能力不足。因为从小对科研能力这方面的不重视,导致的能力缺失。我们可以用极其精炼的语言概括一个真理,却很难用一本书的实验来验证它。多数父母认为这个能力要靠学校培养,而多数教师则认为搞科研那是大学的事儿。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科研能力也不是大学最后那一年两年就能培养出来的。况且,现在我国的本科教育的学生基本只有在完成毕业论文时估计才能真正的做一个科研课题。
我认为,科研能力的培养应该越早越好。累计科研的时间越长,能力也越强。生活处处有科学,我们可以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告诉他们一些有趣的科学现象,做一些科学小实验,指导孩子们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进行一些小探究。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