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的变迁
文/王霞
前几天爸爸告诉我说家里房屋可能要拆迁了,听说政府要在老家开始新的建设。
我抽空回了趟老家,站在两层的小楼前思绪万千。土墙房、砖瓦房、新楼房,这些老房子一个个在我眼前闪过,它们都是爸爸妈妈亲手盖起来的,这些房子承载着他们一生的辛苦与幸福,装满了我们一家人的愁苦和欢乐。
图片
我记忆中,最初住的是土坯房。奶奶生了7个儿女,一大家子人挤在三间土坯房里。我两岁的时候,爷爷给爸爸妈妈分出来一间房子。那房子一抬头就能望到屋顶瓦片,中间做成隔断,里间是卧室,外间作厨房兼客厅,柴火灶一烧起来,满屋子都是烟熏火燎的味道。听妈妈说那时候最怕来客人,家里连一张像样的桌子也没有,就算有桌子屋里也放不下,更不用说晚上安排客人留宿了。就连我姥姥来了,也是清早来午后回,一双小脚来回奔波30多里地,有时候天太晚妈妈留姥姥住,爸爸就只能去别人家借宿。
1980年村里土地承包到户,收获的粮食,“交够国家剩下都是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日没夜地干活,每年把多出的粮食拿到镇上去卖。到了冬天农闲时节,爸爸还和村里的青壮劳力到城里去扛货包,到国营林场帮忙伐木。母亲也把田边地畔都种满了南瓜、红薯、冬瓜,喂了两头大肥猪,年底卖掉攒下钱准备盖新房。就这样勤巴苦做了两年,1983年冬天,爸爸在距离老房子不远处盖了三间新房。这是爸妈凭自己的双手第一次盖的房子。
那房子是用黄土夯筑的,木头架梁,青瓦为顶。中间一间是堂屋,左边一整间是爸妈的卧室,左边隔成两间,前边半间做厨房,后边半间是客房。房子不算漂亮,但比以前可是宽敞多了。从那时起,我姥姥到我家来才能安心住上几天。
图片
这房子一住就是好几年。一个夏天的晚上,狂风大作,暴雨如注,大雨不断地从瓦缝里漏下来,墙上的黄土簌簌直掉,半夜里屋后檐沟来水浸湿了后墙,爸妈冒雨在外面挖水渠排水,我搂着弟弟在屋里惊恐地大哭……那情景至今想起来仍觉得后怕。
那年冬天,爸爸决定盖新房。听爸爸说这次要盖的是红砖房,我比妈妈还要激动。那时候村里已经有些人家盖起了红砖房,红红的砖头,被石灰勾出的白色砖缝,整齐得像我作业本上的格子。我去小英家的红砖房里看过,地上还是水泥的,又平滑又干净,很让人羡慕。
这次爸爸在公路边重新选了屋基,这次不仅盖了三间宽敞明亮的砖房,还在旁边盖了厨房、柴房、厕所,门前还做了水泥地坪。那房子盖好之后,一些邻居经常到我家门前晒粮食,打豆荚,星期天的时候小伙伴们都喜欢到我家门前玩跳格子、丢沙包的游戏,我和弟弟也小小骄傲了一段时间。
图片
住在红砖房的那些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生活的变化可谓日新月异。人们不再偷偷摸摸去城里卖鸡蛋、蔬菜等农副产品,大家渐渐发现种蔬菜比种粮食值钱,村里家家户户种植蔬菜,有的还做起了塑料大棚种植反季节黄瓜、西红柿,一年四季门前公路上到城里卖菜的乡亲络绎不绝,家乡成了十堰的“菜篮子”。先是自行车成了家家的标配,后来摩托车也渐渐多了起来。我们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视机,16吋黑白的,用高高的竹竿顶着天线架也只能看5个频道。村里不少人到南方打工,带回来录音机、录像机、BP机,还有流行歌曲。
村里的楼房沿着公路一栋栋树立起来。爸妈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和橘园,每年冬天放了假我就帮着家里卖鱼、卖橘子。家里渐渐有了积蓄,爸爸又拆了旧房盖了现在这栋两层的楼房(楼上楼下共7间房)。屋子更加宽敞,洁白的墙壁,明亮的窗户,真正实现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我也有了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书柜,自己的衣橱。家里换了彩色电视机,晚上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电视,我们从电视上看到了香港回归、上海东方明珠塔、2008年奥运会……外面的世界离我们更近了。
我和弟弟先后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小家,在城里买了电梯房。假期里我们常常回到爸妈身边,家里房屋又翻修过几次,屋里也逐渐添置了洗衣机、冰箱、空调,爸爸的手机已换了好几部,现在也用上智能手机了。
图片
进入新时代,家乡变化可谓翻天覆地。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我原来上小学的地方变成了新集镇,建设了龙韵新村,安置了全镇24个村3000多人,建有文化记忆街、民俗工坊街、汉江风情街三条街区,有配套的乡村影院、文化广场、幼儿园、商业街、超市、医院、公园等便民设施。柳陂湖上架起了漂亮的十七孔桥,汉江上三座大桥贯通南北。宽阔的柏油路修到了村口,村口的月亮湖变得像花园一样美丽,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乡亲们开商店、进车间、种香菇,在家门口就可以致富。爸妈住在这里,一切都非常便捷。
公路上汽车喇叭声把我的思绪拉回到眼前。家门前,一树樱桃花开得正旺,树下一畦一畦的菜地里嫩生生的莴笋,绿油油的的香葱,不远处金黄的油菜花亮得晃眼。两层的小楼就掩映在这花田之中,这栋房子藏着我们多少欢乐,也装着父母多少辛苦和幸福啊。这就要搬了么?我有点担心爸爸舍不得,毕竟这是他亲手盖过的最好的房子啊。
爸爸倒是爽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将来的房子肯定比这还好!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是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图片
作者简介:王霞,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诗歌、纪实文学见于《中国教育报》《中国校园文学》《长江丛刊》《十堰日报》《十堰晚报》《武当风》等报刊杂志。作品入选《湖北省脱贫攻坚纪实丛书》《十堰文艺作品选本》等。参与《郧阳文学•好少年》《读行郧阳》等刊物编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