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上,苏珩从高中起直到往后的岁月里,都算不上是个赢家。但她一直都很极致。
“极致”这个词听来是有些奇怪的,但来形容苏珩是准确的。算聪明也算不聪明的,苏珩从来不肯给彼此留下余地。所以她是执着的、不知分寸的、纠缠的,但至少未来的岁月里回想起来,她也是没有遗憾的。
她不是越挫越勇,只是还没死心。
那是苏珩人生中第一次为了别人精心地准备生日礼物。
她列了一张单子,写下了一个日期,12月01日——程梓萧的生日。
“射手座,喜欢蓝色。”她写在了日期的下面。
谁都不可以说苏珩对程梓萧是不用心的。她在纸上写下了这些,去文具店买了材料亲手做了一张贺卡、买了一个本子亲手抄录了闺蜜送她的130句摘抄,还有一对钥匙扣,一起封存在了礼物袋里。
程梓萧生日那天,苏珩在奶茶店的门口,至少等了放学后去打篮球的他两个小时。北方的十二月已经很冷了,她的手和脸都冻得有些发红。但把礼物递给程梓萧的时候,她的脸上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
可能苏珩最擅长的,就是等待了吧。
大概,程梓萧就是被这两个小时的等待感动的吧。他接过了礼物袋,对苏珩说,“我们…不做那么明显的…好吗?”
其实这句话什么都没有讲清楚,苏珩不是他女朋友,却又似乎不再只是朋友。他们不是于紫琼和林叙,从来不是。
但这句带着迟疑的话,却莫名给了苏珩安慰,她笑了,说,好。
“回家吧,白痴。”程梓萧也笑了。
从那个生日起,他们的短信越来越频繁,偶尔还会打上几个小时的电话。程梓萧从来没说过喜欢苏珩,也并不总是很及时地回复她,但又会在苏珩已经不再等他的短信或电话的时候,突然出现。
若即若离,就是这个意思。
苏珩知道自己在这段关系里是弱势的,但她总觉得自己拥有的太少,所以即使是这一点点,也是值得抓住的。
虽然他们在学校里刻意地保持距离,但在学校附近撞见他们一起走的人久了,无聊的人、有心的人,自然就能让更多的人知道、猜测出故事的无数种可能。
大概林叙就是这样从不知谁的口中,知道了苏珩和程梓萧的“接近”。
“小朋友,早恋了啊?”
收到这句QQ的时候,苏珩本来是在等程梓萧的回复的。她忘了自己多久没和林叙好好的聊天,但一定是很久、很久了。
“哪有,听谁瞎说的。”
“哈哈,还不好意思啊。“
“人家可从来没说过喜欢我。”
就从那天的几句起,林叙和苏珩聊天的频率开始渐渐恢复到以前的样子。说来在那段等待另一个人的日子里,自己在乎的林叙能重新跟自己聊聊天,也算是安慰了。更何况最初最初,这就是苏珩所期望的结果。
只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林叙开始和程梓萧一起打篮球、一起吃饭,就像他们从来都是很好的哥们一样。
但在苏珩的印象里,他们明明不是朋友。
一帧一帧,故事走到了这三年的二分之一,又是一年的初夏。
在寒假的时候,苏珩和程梓萧还是时不时地会打几个小时的电话。只是渐渐地,程梓萧找她的次数越来越少、回复地越来越慢。可越是这样,苏珩却偏是会等着,就像等成了习惯的一样握着手机。
后来的程梓萧是对苏珩道过歉的,对当年的种种伤害、种种不尊重,真诚地道歉。但其实苏珩回想起来,在17岁的骄傲少年眼里,一个总是待在自己的身边、默默等着回复也从不会生气的女孩,就是不管自己如何对待都不会离开的那个人。
苏珩不怪他,不怪他的从不珍惜。她,理解。
只是17岁的苏珩,到底是亲手把自己推进了另一个迷宫里。她渐渐忘了自己最初只是想让林叙释怀,忘了自己最初是带着目的的接近。
她对程梓萧说喜欢,渐渐自己就也觉得是喜欢的……至少,是在乎的。
所以,
等待成了一种习惯,失望也成了一种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