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中医理论的最大特点是整体观念,它根植于我国传统文化,所谓整体观念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宇宙是一体的,人是整个宇宙的组成部分,因此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外部因素影响人的人的健康和疾病发生,因此治病不能只关注人体本身,还要将外部因素结合起来一起考虑。
比如春温夏热,阳气由弱转强,气血向外,因而皮肤松弛,腠理开泄而多汗;秋凉冬寒,阳气由盛到衰,气血收敛,皮肤收缩,腠理致密而多尿。
一天二十四小时,分十二个时辰,也如一年四季一样,晨如春、午如夏、傍晚如秋、夜晚如冬,中医还有子午流注学说。
另外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等都与人的健康相关。
其次,人体就是一个小宇宙,人体虽然由很多部分组成,但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影响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从天人合一的角度,中医理论包括精气神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有人将这三种学说分别归于哲学上的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其实这是受了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静态地看待宇宙的起源问题,把宇宙的起源归于某种元素,而中国哲学更强调原动力,其实无论是精气神、还是阴阳和五行,其实都是一气,这一点黄元御讲的最清楚明白。
从人体是一个整体的角度,人体由五脏、六腑、五体、九窍、经络、气血、津液组成,其中五脏是核心,六腑为辅助,与五体、九窍内外联动,贯通内外,气血运行于经络,津液输布于全身,全体协调运行,维持生命运动。
人的这种整体性,既反映在生理机能上,也反映在病理机制上,因此人体生理和病理上的这种相互联系和影响,决定了我们在养生和治疗时,可以通过观察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来了解和判断脏腑经络的内在病变,而对局部病变的治疗,也必须从整体出发,制定相应的整体施治方案。
五脏包括肝、心、脾、肺、肾;六腑包括胃、小肠、大肠、胆、膀胱和三焦;皮、脉、肉、筋、骨为五体,眼、耳、鼻、口、舌、前阴和肛门为九窍,头面部的眼、耳、鼻(鼻腔)和口(嘴唇,非口腔)为五官;人体的经络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最常用的是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奇经八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维脉、阴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