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684124/5e80009e6502e0f5.jpg)
只有当下的欢喜是真实的。比如我现在书写的文字是我喜欢的,窗外马路上的车声我也不讨厌;比如我现在想着,我写的这些文字也许还是那么几十个人偶尔读一下,我心里就有些感动,还因为文字不好有些愧疚;比如能够安安静静地表述自己的想法,毫不隐瞒和粉饰,心无挂碍,这些都很好。
刚才读了庆山的公众号更文,是一个读者在读她的书之后的感想,那个读者在庆山还是安妮宝贝的时候就读她的书,我也读过,但显然没有他读的多,对作者的了解也就没有那么多。更喜欢庆山现在宗教性的文字,文字里面的宁静和清澈似乎带着丝丝凉意,深入下去,却是博大的温暖。好的文字就应该直达目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写作者都有这样的能力。我把庆山的文字比喻成生活在水底的状态,而那些热闹的、情节丰富的文字是生活在水面的状态。
最近每天都要听一段崔健的音乐,大家都说他的音乐是摇滚,我没听过其它的摇滚乐,暂且也这么认为,毕竟它与从前听过的其它音乐有很大不同。崔健老了,从声音里听得出来,现在基本上看着在屏幕里戴着红星帽的老崔,脑子里是很多年前绪着长发抱着吉他可以在舞台上上窜下跳的崔健。我喜欢这样的音乐,伴随它,没有忧愁,也没有欢乐,只感受着生命之血在汩汨流动,我在活着,活在离生命最近的时空里。
今天又去爬南山,也不是真正的爬,沿登山步道来回,省膝盖。如无特殊情况,每周周末都抽出一天进行此项运动,去的时候我开车,回来的时候老徐开,要不是担心把辛辛苦苦学来的手艺废了,我还真没有开车的热情。想想也是,人活着哪有那么多能让我们时时刻刻充满热情去做的事,有一样两样已是万幸,很多事是迫不得已和随波逐流,活着是有代价的,只有做过了那些必做之事,才能抽出一点空闲,寻一处角落,安放那残存的、代表自己生命热情的气息。
山上的人不少,多是中年人,也有年轻夫妻带着孩子的。零下十几度的气温,空旷处北风劲儿还挺大,好在阳光不错,山上空气也好,步行几千米后再向远望,锦州城的高楼大厦都在脚下了。山上尚有很多积雪,积雪依山傍树攀石,算是处处有景了。且不说生命在于运动,单是想活着,就让人不得不出来运动,也别说,运动带来的浑身舒爽、心旷神怡也是一种很美好的体验,属于当下的欢喜。
人需要阶段性地从一种状态转换到另一种状态,将前一种状态彻底放空,干净利落地转换。工作、生活、家庭、自我,对任何一种状态的过度执迷都会让人疲惫,疲惫不是一种好的体验。
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时,身边也放着《读者》,水面和水底,我是这样定义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