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七个人,一个王朝的缩影

七个人,一个王朝的缩影

作者: Nicolove | 来源:发表于2017-03-21 21:04 被阅读138次

    一直羡慕读史之人。历史是最好的剧本,作家张宏杰的这句话一点都没错。在他所写的《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里,我无数次惊愕于书中所写的史实。历史比小说更精彩,历史比电影更生动,历史甚至还颠覆了想象力。

    【朱元璋】
    一个农民,受生活逼迫入伍起义军,没有任何政治理想,却以军人的身份第一次出人头地。他拥有出色的作战能力,步步为营,过程渗透了极大的隐忍和收买人心的智慧。登上帝位后,他启动了乌托邦式宏伟的农民帝国蓝图。经商极大受限,农民进一步被禁锢住脚步,大地主惨遭屠杀,官员的命运更是任凭皇帝心情摆布。
    洪武皇帝应该是个很好的村委会主任,可是他要管的这个村太庞大了。他刚上位便担心失控,所以采用极端残酷的大清洗,用特务机构和细致入微的条文把人框定地死死的。儒学的道德伦理和三纲五常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崇,海外贸易被禁止。一切都能看出皇帝的焦虑。然而他登上帝位后没享受过一天好日子,他励精图治、勤勉好学,为后代立规,从不沉溺后宫。
    可是,太多事情过犹不及,他的政治理想是巩固朱姓家业,骨子里却不能摆脱小农思想和自卑多疑心理的作祟。从朱元璋本身而言,他在尽职扮演一个好皇帝,但手腕太诡异多变且狠辣。这使明朝在开国之初就奠定了廖无生气的氛围,从百姓到地主到官员都在皇帝一人的高压下一边惟命是从,一边惶惶不可终日。

    【朱棣】
    在明太祖近乎变态的专制统治后,明朝臣子似乎已经不习惯仁君,也从未体会过何为政治开明。在这种近乎扭曲的集体人格下,一向反对爷爷的铁腕政策,倡导轻徭薄赋,品质高尚的建文帝似乎就注定会有一个悲惨的结局。燕王朱棣就是蛰伏在京城的一头猛虎,不急不躁的导演着他的篡权好戏。他私下拉拢大臣,另一边苦心训练跟随他多年的八千士卒。建文帝以为以诚待臣,就会换来臣子的衷心。可笑的是,臣子并不关心老朱家的内斗,跟了谁都不违反纲常伦理,只有好处是实在的。何况朱棣也并非一无是处的昏君。建文帝对朱棣的忌惮和观望给了朱棣足够的时间,篡位成功只待时机成熟。

    【海瑞】
    读海瑞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张宏杰说,清官是贪官作为对立面的存在,有贪官必有清官,这两个物种仿佛如事物的两级。海瑞无疑是清官里的一个极品。一辈子穷困潦倒,坚持明太祖的祖训和礼制,工作零瑕疵,让企图祸害他的人无比懊恼。在那个年代,杀一个人还是需要一个动听的借口的。海瑞严苛地推行他的政治理想,眼里容不得沙子。在京做官期间,他甚至写信骂皇上。由于他为官清廉,坊间传言甚多,就连皇帝对他杀或不杀都举棋不定。海瑞对一切他看不惯的现象都嘲讽,这使他成为一只格格不入的“海怪物”,官员对他避之不及,当权者拉拢他只是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百姓如看戏一般的传颂他。试想,一个被当成异类的清官,能对社会做出什么贡献呢?与其说生不逢时,倒不如说曲线救国有时也是必须。水至清则无鱼嘛。

    【魏忠贤】
    魏四的人生可以概括为运气是多么的重要。一个社会底层的文盲,最后居然能替皇帝来批折子。如果这不是史实而是个剧本,这样的狗血剧情应该会被拍砖吧。可纵观魏四的发迹之路,他身上还是有几点可取的。他老老实实地在宫里做了30多年的狗奴才,不攀援附会,只是对主子尽忠尽责。这是一个守本分的奴才,从不奢望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这给他后来的飞黄腾达制造了可能。小皇帝即位,馅饼突然砸到他头上。他以史无前例的风光排场来接受满朝文武对他的阿谀奉承。整个社会都畸形了,只因魏忠贤当了九千岁。他想不了那么长远,也没有那么攻于心计,他只想把他想象得到甚至想象不到的权力和富贵统统先得来。馅饼来了就接着,等到什么时候不属于他了再说。他也从没想要因巩固地位而行篡逆之事。当天启皇帝病逝,这个悲痛欲绝的老太监便自觉地卷铺盖上吊去了。

    【张献忠】
    这个反社会行为人格的农民起义头子几乎彻底摧毁了我的三观。有钱人杀,没钱人杀。男人杀,女人杀。老人杀,小孩杀。他还以看杀人为乐。有时专挑女人杀,专挑婴儿杀。他让我想起无数惊悚电影里的变态杀手。杀人为娱乐,为“替天行道”。张献忠的杀人方法多如牛毛,手段粗暴残忍,比变态杀手有过之而无不及。天知道他在成长道路上都经历了什么!用“我活着是为了让别人死”当他的人生信条不折不扣。“农民起义是与专制统治维持‘中国独特性’的互补的两翼”。“他们不仅恨他们的敌人,他们也恨生命。”张献忠死了,满目疮痍的川蜀大地只剩下一堆躲进山林的行尸走肉。

    【吴三桂】
    在读这本书前,吴三桂在我脑海里的印象一直是个开门迎敌的小丑。想不到他原本是个风流倜傥的帅哥,出身名门,功夫了得,情商还颇高。由于年轻时做了一件舍身救父的事,在朝廷中口碑极佳,被一致奉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如此人才,为何最后成了历史的丑角?
    生活在历史更迭的夹缝里,一切看似偶然实则必然,没有吴三桂,不能说就有吴四桂,吴五桂,但满人攻陷城池只是早晚的事,大明王朝已经风雨飘摇。是殊死抵抗李自成与崇祯皇帝一起吊死,是屈尊在李自成的农民政权下被无情践踏,还是给满人立功并以此获取犒赏?吴三桂是个身心都健全的人,在这三个选择中做个决断对他而言无疑是个痛苦的折磨。身强力壮,满心欲望和抱负的他不舍当即死去,对李自成的背信弃义他也深恶痛绝。看来,历史的车轮碾压得他除了做叛徒,已无路可选。
    然而,好景不长。卖主求荣若能换得一时苟且,却从来都不是长久之计。帝王更迭,从顺治到康熙,情面牌已经打完,排除后患、力保大清稳固江山才是康熙想要的。吴三桂最终郁郁而死,满门被杀。

    【郑成功】
    一个海盗之子,一个中日混血,在如此封闭的明朝,这样特殊的双重身份原本就是个奇迹。在这位神奇的“国姓爷”身上,流动着赤诚的热血。他是明末东南亚的海上霸主,所有海上贸易均需通过他手,家产万贯。同时,他为政府卖力。在南明永历皇帝逃亡期间,他率船队与荷兰多次交战,最终收复台湾,他的部队使荷兰人对中国人刮目相看。在百年之后的鸦片战争,清朝水师的海上作战技术还不及明末的郑成功。
    可悲的是,当郑成功收复台湾,准备给南明用来与清对峙,却他却听到永历皇帝被吴三桂绞死的消息,明朝已经灭亡。一心舍孝尽忠的郑成功最后却什么都做不了。
    郑成功作为这本书讲述的最后一张脸孔,不同与前面的任何脸孔。他血气方刚,侠肝义胆,正气凌然,是明末的一抹亮色。

    读完这七个人,使我心目中的大明王朝有了血肉,而非一面苍白无力的面具。这七个人物贯穿明朝的始末,是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时代的缩影。张宏杰对历史的热情,以及对人性的深刻解读,让我这么一个嫌读史书乏味的人很受用。他的文字生动形象且不乏气势,让我读的很享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七个人,一个王朝的缩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xn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