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母亲住院没多久,就虚弱到无力坐着了。一开始,我们是把病床的一头摇起,在她身后垫了被子和枕头,但到感觉她坐得很不舒服。
一天喂饭的时候,三哥他自己坐到床上,在母亲的身后,让母亲倚靠在他的怀里,姐姐在前面喂母亲吃饭。我们发现这样的姿势母亲看起来比较舒服一些。于是,我们也都这样做,让母亲倚靠在我们怀里,给她梳头,洗脸,揉肩,在她耳边说话。母亲好像更喜欢三哥的怀抱——高大,厚实。大哥二哥身上烟味太浓,姐姐和我太过单薄。
每次看三哥环抱着母亲,跟她轻轻地说话,鼓励她,安慰她。我的心里温暖踏实,希望母亲能好起来,哪怕就只能依在我们的怀里,也愿意这样,永远。
在那之前,成年后的我们好像从来没有这样搂抱过妈妈。我只记得我儿时最温暖的地方就是妈妈的怀抱。不知道哥哥姐姐他们是否记得,我对母亲的怀抱记忆非常深刻。
记忆中,小时候几乎每吃过晚饭,不是自己上床,总是先趴到妈妈怀里。那时候人们喜欢串门,谈闲,我就在妈妈怀里让她给我抓抓痒,听着大人们的谈话,听着听着就睡着了,怎么上床的自己都不知道。
最喜欢冬天的夜晚,白天大人农活不紧,晚上可以早点上床。一张老木大床上睡着父母、姐姐和我四口人。窗外狂风呼啸着,从门缝里钻进来。我偎在妈妈的怀抱里,感觉与外面的寒冷隔着最安全的距离。蜷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听妈妈讲故事,是最幸福的事。不识字的母亲哪有多少故事可讲啊,可是,我们缠着她讲了一个还要再听一个。妈妈就把那些故事翻来覆去地讲,但每一次都还是那么吸引人,我们也听得津津有味。经常就在妈妈的故事里甜蜜地睡了。
我在母亲的疼爱里长大,却恰恰忽略了疼爱我的妈妈。母亲用生命最后的二十天,留给我们尽孝,然后便匆匆离世了。
(二)
做母亲后,我算是不称职的妈妈,只因我在女儿小的时候,给她爱的陪伴、温柔的怀抱太少了!
忙碌也许是能说得出口的原因。常是每周几个晚上在上晚自习,很少陪在孩子身边,常常晚自习结束后,披着一身的疲惫月光到家时,都是夜里十点多钟了。孩子说在她的记忆里,很少有在我怀里听着故事入睡的经历。偶尔一次陪着她,搂着她,给她讲故事,她都兴奋得不舍得睡,倒是越哄越睡不着。经常在我值班的那一天,读二年级的小小人儿自己背着书包,从她的学校穿过一个个路口,跑很远的路,到我的学校,只为跟妈妈在一起。即使跟妈妈挤在值班室又窄又硬的小床上,也总是让她兴奋不已。
曾听她爸讲过,女儿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晚上我在学校上晚自习,她穿着我的棉袄睡在被窝里。他问女儿,你怎么穿着妈妈的棉袄睡觉啊?女儿回答说,这样就等于是妈妈搂着我睡一样。
除了忙碌疲惫,然而说不出口的,更是因忙碌和压力而生的烦躁,以至于生活中对我小小的孩子缺少了许多温柔的爱抚。虽然不能说我不爱孩子,但我在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间段,不懂得好好爱孩子,错过了孩子成长最重要的阶段。这是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
(三)
又到了这个节日了——母亲节,全网煽情的日子。
以前做班主任的时候,也曾每到这个节日,会有所举措。那时还没有微信,便鼓励知道母亲确切打工地址的孩子给母亲写信,我代为寄发。或让孩子们用我的手机给母亲打个电话,说几句感恩和祝福的话。有了微信后,是让他们把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我拍照片到班级微信群里。
但是,自从有一次,看到那个孩子一脸的漠然以及想极力掩饰的不自在,我突然醒悟——我在班级里大谈母爱的煽情,是一种多么愚蠢而又残忍的行为!那个孩子,我是了解的,他从小就没有得到过母爱,他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他。
其实,一届一届的学生中,因父母离异等原因,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母爱滋养的孩子有不少。我想,我在中年时没有了妈妈,这些年最听不得的就是同龄人甚至比我还年长的人喊“妈妈”的声音,那是一种刺痛和伤感。而我,却因为跟风凑热闹而忽略了一些本来就缺爱的孩子的感受。这恰恰是与爱相悖的行为。
自那以后,再也不搞哪些煽情的把戏了。我只是在这样的节日,淡淡地给孩子们知会一声,代替孩子们发一段表示感谢和祝福的话,给群里所有的母亲或父亲。我想,爱的表达有许多种,有爱的孩子自己肯定会有所表达。缺爱的孩子,也不需要浑身不自在地配合演戏。
西方有谚语——上帝不能亲自到每家,于是便创造了母亲。中国有俗语——愿死做官爷,不殁讨饭娘。母亲,是世上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角色。母亲的爱,对孩子来说,是最最宝贵的滋养。所以,如果一个孩子,没有了母亲,享受不到母爱,在我心里他(她)就是最可怜的孩子。
很久很久以前看过一张照片,一个在战争的失去妈妈的伊拉克小女孩,在孤儿院里的冰凉的水泥板地上,用粉笔画了妈妈,她怕弄脏了妈妈的衣服,把鞋子脱在画外,然后蜷在妈妈的怀里。
睡在妈妈的怀里愿世上所有的孩子,都能拥有妈妈温暖的怀抱;相信世上所以的母亲,都被她的孩子深爱着,她余生的每一天,都是甜蜜的节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