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备课规范

作者: 洛浦305谭晓青 | 来源:发表于2018-07-29 11:33 被阅读21次

    备课是对即将进行的教学活动的一种预设。小学科学与小学其他课程教学比较,有其独特的个性,其本质区别在于,它包含着一种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探究,这就要求我们科学课程的备课在吸收其他学科成熟备课经验的基础上,探究具有科学课程特色的备课新模式,精心设计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创造性地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有效、规范的备课。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

    《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科学课程总目标,并将总目标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进行分解,提出了分目标。也就要求我们制定每一课教学计划的时候都要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思维能力、观察实验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科学精神、科学态度、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来确定教学活动的目标。例如,在教学时制订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在原有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研究。2、能力方面:激励学生在研究中围绕一定主题,不断提出新的、值得研究的、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并通过自主研究活动,解决新问题。3、情感方面: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渗透科学的思想和方法,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让他们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体验科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并不断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爱好。

    二、教学材料的搜集

    对于科学课而言,收集教学材料是备课的主要工作之一,有别于其他学科的备课,因为科学探究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没有充足的探究材料,活动将无法开展,小学没有专职的科学实验员,收集材料全靠科学老师自己,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材料的收集可分为三个方面:

    1、观察实验材料的收集

    仪器室可提供大部分的通用实验仪器和生物标本,但科学课大量的探究活动需要的是学生身边的常用材料和自然环境中的常见物体和动植物,这就需要我们的老师去特定的现场考察并进行取样,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中的材料(如观察蚂蚁时用的蚂蚁,教月相的成因时观察的月球模型,教叶脉的形状时用的叶子),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种植饲养(如种花生、甘薯、蘑菇,饲养蚕、金鱼、鸽子)等等,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观察实验材料。

    2、音像阅读材料的收集

    现代教育技术能为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形象的科学信息,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录音、录象、广播、电视、计算机软件(画图软件、某些智力游戏、教师的课件)甚至网络(包括校园网、地区网、国际互联网)等等来收集音像阅读材料。科学老师要做收集教学信息的有心人,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属于本学科的信息资源库,将平时收集的各种音像、文本资料数字化,并收录于计算机中,供需要时调用。

    其实,无论上面哪种材料的收集,教师都要亲自动手,也可以师生互动,作为探究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让学生亲自参与,锻炼他们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的设计

    课程标准中就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教案的设计可以紧扣这个框图,来设计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的设计与组合

    我们根据探究活动获取证据途径的不同,将科学课大致分为科学实验课、考察课、阅读课,备课时可在下面这个框图中填入科学探究需要经历的探究环节,使教学过程一目了然。如科学阅读课就可以省略科学探究框图中的观察、实验、制作等环节。

    2、问题、猜想和假设的设计和预测

    教学设计需要对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预设。在备课中可采用下图对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的问题、猜想和假设进行预设。如教学《磁铁》一课,就可以充分地让学生进行猜想,教师根据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预测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假设,从中选择在本课教学条件下可以探

    究的问题。

    3、指导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计划制定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探究成功与否。因此,备课时需要帮助学生设计一个研究计划,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一个指导学生制订计划的方式。如中年级的学生一般采用口头

    表达的方式说一说研究的过程,也可以用绘图的方式表达。高年级的学生可以学习用文字和绘图的方式制定计划。

    4、观察实验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学生对观察实验活动是非常感兴趣的,但他们的兴趣容易转移,常常偏移探究的目标,出现纪律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中加强实验的组织与指导。例如:强化活动的目标和计划,培养学生按计划实施活动的良好习惯,养成如实记录的习惯。控制活动小组的人数,让每一个学生各尽其能;引进评价机制,让学生相互评价活动过程和探究的效果等。

    5、材料的收集与整理

    指导学生用简单表格、图形、对探究活动获取的证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在整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使获取的证据更加完整和充实。

    6、表达与交流活动的组织

    这个环节贯穿于探究活动全过程,要培养学生如实描述、有序表达,学会运用证据,分析思考,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解释。如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来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要求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和借鉴他人的意见和实验证据。

    7、学习内容与生活的联系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认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要把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可提供一些图片音像资料,让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这些资料中的事件,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将所学的知

    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并在自觉与不自觉中进行运用。

    四、教学过程的评价

    1、评价内容的全面化

    《科学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内容涵盖科学素养的各方面,提出:“既要考察学生对科学概念与事实的理解,又要评价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科学的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与进步。”可见评价的内容包括丰富多样的科学学习成果,如,探究的能力;了解和理解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定律和理论;进行科学推理的能力;运用科学进行个人事务决策和形成对社会问题的看法的能力。对知识的评价并不是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信息,而是必须测试学生的知识广度和知识结构,了解其对知识的理解、推理和应用。2、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评价方法主要有:“教师观察、与学生谈话、测验与考试、活动产品分析、学生成长记录袋、评定量表、作业法、短周期作业、长周期作业、评议法等。”可见教学评价的目的不再是把学生按照考试分数进行分类与分等,而是为了获得和处理用以确定学生水平和教育有效性的证据。传统教学评价一般是在教学结束后进行的,其结果是导致师生不能内控和调节教学和学习过程,不能有效反馈信息。《标准》中所强调的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使教学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地反馈,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得到及时地调节和改进,发现和发挥对学生发展具有独特价值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表现。强调评价给多次机会;重视评价对象在过

    程中的转变,评价是为能使学生更好的发展,激励他们朝着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发展;寻求评价结果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科学化,尽可能地把评价结果描述得准确些。

    五、教后感的撰写

    记不清是谁讲过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这里的“反思”就是指“教后感”。写教后感能帮助教师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找出教学程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和成熟。我们可以从学生、自身、他人三方面撰写教后感。如记学生的见解(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总会有智慧的火花出现,一个绝妙的点子,一个独特的见解都可以是我们撰写的对象);记自身的成功之处或失败的教训;记他人的评价,以便集思广益、博采众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当然并不是每一节课后都要有教后感,重要的是要有感而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小学科学备课规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tyzm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