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叮咚响,那是我曾经的家乡。
“大沟”,也叫“头道沟”,是老家村庄西边的一条长长的山沟。
具体有多长?虽然从小就跟着大人们去那里,但是我一直也弄不清到底有多长,反正就记得走呀走,到了“头道窝铺”;再走呀走,走呀走,依次是“二道窝铺”、 “三道窝铺”、 “四道窝铺”。 “四道窝铺”还不是最远的,过了“四道窝铺”,还有一道大梁——马山梁,翻过去,就是夹马石了,那是另外一个乡镇的地盘了。
小时候,大人们成群结队,背着“背架子”, “背架子”上缠着长长的“背架绳”,还绑着磨得“锋快”的镰刀和斧头。干嘛去?去“大沟”里“捡干柴”。说是“捡干柴”,其实是砍干柴,只不过是砍那些以前砍倒的木柴,有的干透了,有的半干。用山榆树的枝条“拧钥”,捆成两小捆或是三小捆,再用“背架绳”总的捆成一大捆,用“背架子”的两个尖头扎进去,然后搬起来,用一个支棍支住。人蹲进去,两个背带套上肩膀,一咬牙,一用力,就背了起来。
“捡干柴”干啥用?烧火,就是烧大炕。那时,还没见过煤气灶,一般人家也买不起煤块,家家户户做饭、取暖都用这些干柴。一到腊月,将近年关,家家户户的院子里或是院子外,都会有小山一样的一垛干柴。缸里有米,院里有柴垛,那是家庭主妇最幸福的事。
那条“大沟”,“养活”了全村人,几辈人。
“大沟”里的树木都是野生的,应该是原始次生林,以棌树为主,椴树也不少。沟里林木茂密,野果也不少。一棵棵山核桃树,天然形成的一架架山葡萄,野生的猕猴桃(村里人都叫“杨桃”),成片的榛子,还有叫上名字叫不上名字的野生浆果,就更多了。每年春天,沟的两侧山坡上,还会有一簇一簇的映山红,赏心悦目,煞是好看。
最难忘的,是大沟里那叮叮咚咚的山泉水。因为植被茂密,“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每一条沟里都有哗哗流淌的溪水,那可是纯正的山泉水!一条条小溪,在沟底汇成一个个小水潭,清澈见底,游鱼碎石,清晰可见。
“捡干柴”的人们,无论何时口渴了,只要找一个山沟,都能喝上凉爽的山泉水。有时候,懒得下到山沟底,就在半山腰的低洼处,挖开几块石头,一会儿就冒出水来,形成一个小水洼。用手捧起来喝,可解渴了!父亲说,大沟里不管多凉的水,喝了也不会闹肚子,因为山上到处都是中草药,柴胡、远志、防风、穿山龙……
后来,这一切都迅速消失了!因为,这里发现了铁矿石,不但储量大,而且就在表层,便于开采。
先是炸山,修路。接着是满山的油锯声,那一片片的棌树、椴树、山核桃树……躺倒在整片山坡上。三十多辆小四轮拖拉机,成天往出拉木材,运了三四个月。树木砍光了,接着是扒山皮,挖铁矿石。
整条大沟,整片山坡,就像是一个庞大的动物,被杀死、拔毛、剥皮、抽骨、吸髓……
沟底的路越来越宽,小四轮拖拉机换成了“大十轮”卡车,车上装载的不再是木材,而是几十吨的铁矿石,一车车往出拉,每天,每月,每年。沟里的山泉水早被挖矿石给挖“漏”了,但磨铁精粉的铁矿,需要耗费大量的水,就在村边的河床里挖井,挖深井取水,供矿上用。随着水位的不断降低,村里各家各户的压水井,一个接着一个干涸了……
如今再看老家的“大沟”,早已伤痕累累,面目全非了。
叹息之余,又听到了好消息,老家所在的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很快就会禁止一切形式的矿藏开采。不但如此,国家还将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财政、投资等政策支持力度,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快速发展,老百姓生活质量将会得到明显提高。停止开矿,生态涵养,家乡一定会再现水碧、天蓝、地绿的美景,广大群众的生活环境会更加安逸、舒心。
泉水叮咚响,山林放眼望,一定会成为我未来的家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