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光养晦,在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完全褒义的词语。但在古代,韬光养晦是一个中性词,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韬光养晦是一种对自己的完善与反省;另一方面,韬光养晦也包含了一种消极的因素,即它是不作为的。
这是本次《生命重建》课程的第一课,其实我是带着疑惑在思考这个话题的。韬光养晦,学会闭嘴,不要把自己的好牌打烂。可最近的思维课程,卢佳老师不是鼓励我们运营团队中的几个小伙伴,大胆去“玩”吗!那究竟我是闭嘴还是不闭嘴咧!原来韬光养晦是有前提的,是在功成名就之后不事张扬、低调处世,而不是在成功之前畏首畏尾、止步不前。卢佳老师让我们放手去“玩”,是想让我们有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否则连谈韬光养晦的资格都没有。
下面例举几位历史上韬光养晦的人物:
第一位:蜀汉开国皇帝——刘备
中国历史上最善于韬光养晦的人物莫若刘备了,这也是刘备最大的人生智慧。在三国称雄之前,他成功地把自己装扮成一个胸无大志的庸才,努力扮演弱者的身份,不仅仅保住了性命,而且以最弱的势力最后与强大的曹操和孙权一起称雄三国时代。
刘备在最初割据之时,因为吕布所乘,败归曹操。曹操非常看重刘备的才能,认为他是一个不凡的人物,就计划授予他一定的官职。但是,刘备以自己无能兵败为借口坚辞不受。可是,曹操凭借自己非凡的洞察力相信,刘备最终会是一个与自己争雄的对手,就让刘备在自己的地盘住下来,借以观察刘备,看看他是否真的像自己认为的那样具有雄才大略,同时也困住刘备,使他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刘备自然很清楚曹操的用意,努力把自己的锋芒掩盖起来,把自己真正的想法隐藏起来,迷惑曹操。他就在住处的后院里种菜养花,并亲自担水浇菜施肥,时时做出安逸于眼下生活的样子。
后来曹操不再疑心刘备具有称霸的雄心了,不再派人监视他的居住情况。不久遇到战事,派他率领数万雄兵征战。刘备也就是从此逃离曹操的掌控,如龙入海,开始了自己与曹操和孙权争雄的霸业历程。
第二位:民国骁将——蔡锷
蔡锷将军,在与袁世凯斗智中,把韬光养晦这一谋略运用得十分娴熟。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想拉蔡锷入伙。他以组阁为由,召其进京。蔡锷明知是调虎离山之计,却毅然离滇北上。袁仍不放心,每天都要派密探监视蔡锷的行踪。不久,袁氏称帝,蔡锷内心作痛却不动声色,晓谕部下拥戴帝制。蔡锷还整天与袁氏帮凶周旋,甚至帮助其筹备登基大典。袁氏疑虑稍减,拿出巨款收买蔡锷,蔡锷暗中把钱存下以做日后大举经费,表面上更是沉溺于酒色,甚至为口角闹到法庭要与夫人离婚。这下子,袁世凯放心了,把密探全部撤掉了。此时,蔡将军找了个合适的机会,悄然离京,赴天津,去日本,转道海上至云南。至云南独立,其他各省继起响应,人们方才领会其韬光养晦之计。
第三位:“铁腕总统”——普京
普京是在2000年正式当选俄罗斯的总统的,他面对的对手是美国总统小布什。2000年的俄罗斯是非常虚弱的,几乎没有啥可以与美国较量的实力。而小布什总统也是以强硬著称于世,美国在越战后的规模最大的三场战争,有两场是小布什发动的,另一场是他亲爹老布什发动的。 普京对美国其实是执行过韬光养晦政策的,在2014年之前俄罗斯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通过卖石油积累了大笔财富,这些都是得益于普京的“韬光养晦”。美国这几年就是主要通过打压油价来收拾俄罗斯的,假如普京一上来就跟美国对着干,俄罗斯的境遇肯定比现在差多了。
处世的方式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外露型的,一种是隐忍型的。外露的处世者一般生性耿直,心直口快,有啥说啥,眼里装不进一粒沙子。隐忍的处世者有城府,不外露,显得深沉许多,心里装得住货,喜怒不形于色,比较圆通、能屈能伸。一个人如果想成就人生事业,必须懂得韬光养晦、深藏不露的处世道理,为达目的而“忍辱负重,卧薪尝胆”,这是一种处世哲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