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高考因为是疫情之后的第一次而显得特别,而我的父亲45年前参加的高考尤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77年11月江苏省率先在全国恢复高考。1978年是全国统一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的父亲有幸参加并顺利通过了考试,从而改变了包括我父亲在内的“老三届”(1966、1967、1968年高中在读)高中生的命运,也为国家改革开放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人才,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1965年父亲在苏北一所高中上高一,刚刚上了一年,1966年文革开始,于是中止学业,回家务农。父亲先在村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因上过高中有些文化,村里让他担任财务队长和生产队副队长。不久因本村小学师资短缺,便当上了民办教师,任教小学语文。当时政府补助初中教师、小学教师每月16元、14元,然后由本人交给所在生产队记同等劳动力带值工分,一直持续到改革开放前。
1978年6月父亲在村“戴帽小学”(小学附设初中)任初二年级语文教师,带学生到乡中学“五七干校”,参加中考(当时是九年制,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送考,无意中看到一间办公室门旁有一红纸,写着高考报名登记处,就试探着问,“我能报名吗?”答复说“能,需要2张一寸照片、报名费5角”。于是被文革打碎一直存于心底的大学梦重新被唤醒,父亲想到了从十几岁孤身一人求学的艰难,想到了学习生活的辛酸……报名后,正值酷暑,父亲克服了时间紧张,没有考试材料甚至连教材都短缺的困难,白天正常上班,晚上忍受着酷暑和蚊虫的叮咬,我投入复习之中。
一个多月后,1978年7月20日父亲怀着复杂的感情来到考点。尽管曾经很努力,成绩也不错,毕竟学业已丢掉十年,又仅仅上了一年高中,而且这年父亲已经32岁,已经是一个有三个孩子的父亲。参加这次高考的学生有应届毕业生,也有往年的几届高中毕业生。三天考试比较顺利,考试内容感觉不难,特别是语文和政治,因为从小就喜欢看书写作,关心国家大事。最难的是数学,尽管高中时考试成绩还不错,但仅学了一年,很多知识一片空白,又时隔十年连原来会的也基本都还给老师了。
等待张榜的日子是极其难熬的。成绩出来,高考总分500分,父亲的高考分317分(五门功课,除语文数学,文科考政史地,理科考物化生)录取分数线300分。父亲考的文科,语文76分、政治86分不错;地理68分、历史68分,一般化;数学只考了19分,最差。填报志愿时,父亲偏远的兰州大学,那里是我祖母逃荒去的最终的落脚点,还报了西南政法学院,那是当时文科生的梦想,结果最后录取了师范学院,继续从事教师职业。
在这之前,因为下发的通知书慢,也让父亲备受折磨,因而这次高考记忆犹新,终生难忘。当时大队支书也曾委婉劝父亲留下,答应给经济补助,并允诺给其他的条件,父亲没有答应,因为他太想上大学了。在给学生上最后一节课时,学生知道父亲即将离开他们,于是师生失声痛哭,场面特别惑人,父亲至今时常提及。
大学生活紧张而短暂而充实,梦寐以求的校园和对知识的渴望让父亲倍加珍惜,学习十分刻苦,成绩优异。同学之中年龄悬殊,既有有夫妻,师生,甚至也有父子,是恢复高考后的一大景观。
这次高考,给我父亲这样一个贫苦的平民子弟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 圆了父亲梦寐以求的大学梦。1978年的高考,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储备了大量急需的人才,也为今日中国梦的实现奠定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高考的恢复和大量人才的培养,就没有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成就,就没有今日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