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万卷书
读《第二曲线创新》,我发现:规避职场危机,要趁早识别3大误区

读《第二曲线创新》,我发现:规避职场危机,要趁早识别3大误区

作者: 释若读书 | 来源:发表于2021-01-12 13:33 被阅读0次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无数人的生活节奏。大到知名企业家,小到家庭式作坊经营者,疫情给许多人的计划按下了暂停键。疫情之下,很多人只能呆在家里等待转机。但是,也有一些人并没有闲着,他们通过读书、写作、拍摄短视频,分享知识、分享技能、分享生活点滴,居然获得收益,不仅保证了疫情期间的收入不断线,也发现了生命中的更多可能。

    我通过对比疫情期间人们的生存状态,简单地归纳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人:寄生,没有任何积蓄,完全依靠借贷和他人支援度日,活得很被动。

    第二种人:自保,有一些积蓄,但只能节衣缩食,依然坐吃山空,活得很焦虑。

    第三种人:利他,有资金积蓄,也有打破糟糕局面的能力积累,活得很坦然。

    经历了疫情,我除了思考健康之于生命的意义,对普通人如何应对变故也有了深层次的考虑,尤其是如何才能在不稳定的、竞争激烈的职场环境中把握机会,拥有稳定的晋升空间和收入,进行了深入思考。

    混沌大学的创始人李善友教授写了一本书:《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是他打磨了9年的创新哲学理念,呈现了混沌大学以“哲科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思维框架,提供了8个关于创新的思维模型和实践方法,对于企业与个人如何破解人生与事业迷局,发动持续的增长引擎有着非凡的指导意义。

    原创知识卡片

    01 理解第二曲线,走出在单一领域垂直发展的认识误区

    这些年,我们一直强调要在垂直领域深耕细作,才能实现成长精进。“成为特定领域的专家”这个观点,得到普遍认同。在职场谋得一席之地,你得精通某一个专业,在某一个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坚持在垂直领域精进,这个观点本身没有错,因为每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无法同时在多个领域做出优秀的成绩,为确保效益,倒不如做减法,选择干一行专一行。尤其是职场小白,同时对多个岗位感兴趣,不利于成长,会在学习中顾此失彼。但是,在垂直领域精进,并非一辈子只干一件事。

    我们每一个人,受个人基础知识、工作岗位、特定环境的影响,必然会遭遇技术水平、职业发展的瓶颈,就如“天花板”一样,大多数人触碰到“天花板”之后,就很难突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一些人总喜欢吐槽“体制内”的人到了中年以后,每天上班就像混日子。而非体制内呢?其实也一样,到了中年以后,如果还想凭“一招鲜,吃遍天”似乎不太可能,随时都面临失业压力,因为同样的事情年轻人做得比你快,薪水要求比你低,自然就要面对所谓的中年危机。

    怎么破?

    李善友教授在《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中提出了连续创新和非连续创新的概念,我们可以把个人在单一领域的成长理解为连续创新,把实现从A领域向B领域跨越称为非连续创新。在单一领域成长模型可以用“S型曲线”表示,第二曲线创新模型,则可以用两条“S型曲线”表示。

    书中插图-S曲线

    如图所示,第一曲线是我们正在从事的职业,第二曲线是在当前岗位遭遇“天花板”后,突破事业瓶颈,有效避开“竞争劣势”和所谓“中年危机”的新职业。

    举个例子,我认识一位做数据网络运维的工程师,他告诉我:“他刚入职时,做的是传输设备运维岗,在入职3年后,发现单位的传输岗工程师中,有好几位大牛人,有着难以撼动的地位,就算他将来技术比他们还好,也很难在这个单位继续干下去。但是,数据运维岗却需要大量骨干。于是,他申请转岗到数据机房,一干就是10几年,稳稳地评上了高级工程师。”

    不管是主动学习,还是被动转岗。随着时代发展,很少有人还能像计划经济时代那样,在一个岗位上干一辈子。从事任何一个领域,在成长的“S曲线”上,都面临“破局点”和“极限点”,在“破局点”之间,我们的付出多于收获,破局之后,收获就会大于付出,但这种收获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终究会遭遇“极限点”,极限点之后必将走下坡路,最终会导致你在曾经风光无限的岗位上,连一点存在感都找不到,并非你的能力降低了,而是你需要有一个和工龄相匹配的地位。

    普通人理解第二曲线创新,千万不要忘记:你当年是如何把前浪推向沙滩,今天的后浪就如何把你推向岸边。所以,你必须考虑如何逃离被动成为前浪的宿命,拓展边界,成为另一波浪潮的后浪,或许是一个保持事业、乃至生命活力的明智选择。

    原创知识卡片

    02 实践第二曲线,走出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的行动误区

    开启第二曲线创新的时机比努力更重要,李善友教授在《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中,提到:

    当某个单一要素发生十倍速变坏时,就是企业到达极限点的前兆。

    很多人认为,面对极限点应该鼓舞士气,要有亮剑精神、坚忍不拔,扭转乾坤……

    但是,李教授认为:与其把资源、能力投入到一件难于上青天的事情,不如在既有的创新中选择一条新路。有时候承认失败,是内心巨大自信的表现。

    结合李教授的观点,我想起一个真实故事。两年前,我做写作训练营,我的合伙人雪舞梅香,她是一位高级工程师,为了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做自媒体,她向领导提交申请,转岗到办公室,去当一个打杂的文员。为了这个事情,我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起初我是不赞成她这样的做的。但是,她和我讲,她说人到四十,她希望拥有不一样的人生,希望往后余生她能在生命中看到另一种可能。

    她的话把我感动了,当然,现在看来,以她目前在自媒体领域做出的成绩来看,那个决定是正确的。如果当初她继续当一名高级工程师,那么她只能整天重复早就已经轻车熟路的工作,而放弃以前的光环,花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自媒体领域后,她的社群“一块写写”越做越大,目前已经帮助几百人实现自媒体写作变现,这些人中大多数都是没有工作、不会写作的宝妈。因为加入她的社群,不仅获得了稿费,开启了个人品牌之路,最重要的是她让一群原本只能围着孩子转的宝妈,发现自己原来可以如此地与众不同。

    雪舞梅香开启第二曲线的方式,属于硬启动,需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那么,如何能把启动第二曲线的成本和风险降到最低呢?关于第二曲线的最佳启动时机,李善友教授在《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中提出了建议:

    书中插图-第二曲线的最佳启动进机

    1、第一曲线已过“破局点”。如果第一曲线还没有到达“破局点”,此时开启第二曲线只会低水平重复第一曲线。我的理解是:当我们刚进入某一个领域,比如刚入职时,就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应该脚踏实地去学好岗位业务,当你能胜任本职岗位的工作时,就可以考虑开启第二领域的学习并拓展相关业务。

    2、不晚于财务“极限点”。当企业的第一曲线还在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经放缓,或者增长的加速度开始下降时,企业就应该考虑启动“破局点”,最迟不能晚于第一曲线的财务“极限点”。我们又该如何应用这一知识点呢?当我们在工作中,发现自己在本职岗位上轻车熟路,工作对于我们没有太多挑战,而且无论我们如何努力,我们的职级、待遇也不会再有多大提升时,就说明你在这个岗位的工作即将达到极限点,而一旦达到极限点,你在单位的受重视程度,你个人的存在感、价值感会明显降低。我们要做的,就是在极限点来临之前,把主要精力用于开启第二曲线的破局点,择机跨越至第二曲线,在第二曲线精进并获取比第一曲线更大的回报。

    3、分形创新:每一步都是上一步的结果。李善友教授在书中写道:

    新物种来源于变异和自然选择的共同作用,而创新的本质便是变异,自然选择可以类比为市场选择。于是,我们得以进一步推导出第二曲线的公式:创新+选择(市场选择)=第二曲线,这便是进化和创新的同构性

    这个理论告诉我们,把“第二曲线创新”应用于职业发展规划时,当前从事的职业完全可以为第二职业保驾护航。当我们在当前的岗位上遭遇瓶颈时,并非要彻底放弃当的职业,直接跨越到一个新领域去学习,我们可以整合以往的职场经验、专业知识和认知,发展第二职业。因为创新并非创造,创新可以是对旧知识的重新整合和改良,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和新的环境。

    比如,一个在广告公司工作的平面设计师,学习PPT制作后,结合自己之前在岗位上积累的设计经验,融入到PPT制作中,做出精美的PPT模板,并开发PPT设计在线课程,开启第二职业收入,当他的PPT课程成功破局后,随时都可以选择放弃之前的平面设计工作,在PPT设计教学领域获得更大的收益。

    原创知识卡片

    03 发展第二曲线,走出用对等实力战胜对手的竞争误区

    不管我们所处何种环境,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竞争。当我们初入职场,或者在自己比较弱小时,如果想和一个强大的对手去同台竞争,无异于用鸡蛋碰石头。这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拜人家为师,跟着他混;二是分析竞争对手,做他不屑于做或者腾不出精力来做的事情。

    那么,到底是拜师还是另辟奇径呢?我认为,应该先拜师,但不能一直跟着混。有句话叫:“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大家在同一个单位工作,从事同样的专业,一个萝卜一个坑,你与他终有一战。与其遭遇撕破脸去争同一份差事的尴尬,还不如在取长补短后,主动拓展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李善友在《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中讲到美团“错位竞争”的案例,提出一个观点:

    错位竞争不是因为弱小而被迫做出的选择,而是让棋盘变得更大的选择……错位竞争的实质,就是要求企业找到一个相对独立的立足点,从而避开同类型企业的风口浪尖,树立自身独特的用户吸引力。

    我刚开始做读书写作训练营时,也学着大咖们搞99块钱的课程,因为个人没有名气,又没有行业牛人背书,课程根本卖不出去。后来,我与合伙人商量,咱们不能只录课程,因为互联网时代,课程资源非常多。所以,我们要做陪伴式教学,而写作小白们真正需要的其实是陪伴,我们要陪着他们读书,陪着他们写作,陪着他们成长,亲自点评作业,对优秀作品还要亲自改稿。

    这样一来,社群很快就做起来了,而“一块写写”读书营,在雪舞梅香的经营下,还实现了我当初的一个梦想:请图书原作者进入社群,亲自解读图书,与大家一起共读一本书。

    因此,当我们面临一种竞争关系时,与其硬碰硬,倒不如借用李教授的“错位竞争”理论,既避免与同事产生激烈的正面冲突,又可以让自己得到正常晋升,并进一步稳固职场地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第二曲线创新》,我发现:规避职场危机,要趁早识别3大误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nsa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