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中学的时候,学生代表与校领导对话。一位同学问:为什么校图书馆的《史记》不外借?校长回了一句:你们看得懂吗?
当时对校长的回答没感觉什么不妥。《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真不敢说看得懂。那位同学也是好奇的成分多一些吧。不过这次问答却留在了我心里:什么时候读一读《史记》。
前几天拿到了这本《史记精编本》,还有点小兴奋。里面的故事,大多通过不同形式了解过,但读原著还是头一回。而这本书也较好地搞定了校长的问题。
一是选篇精简而权威。
《史记》鸿篇巨著,共一百三十篇,一般人不容易也没必要全部读下来。
本书选择了《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等10篇。看完引言才知道,这十大名篇居然是梁启超提出的,被梁称为“叙事文永远之模范”。梁启超是20世纪国学大师,其眼光自然不是现在所谓专家能比的。
作出解读的张大可,是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大学教授,也算是权威了。
二是编排合理。
每一篇都分为语译、讲析、原文三部分。语译跟读现代文小说一样,没有阅读障碍,看得津津有味。
很喜欢讲析部分,以现代人的角度,对历史事件做出分析。看了能够拓展思路,引发思考,而不是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
原文就不用说了,终于可以一窥《史记》之原貌了。看完语译和讲析,总体理解不成问题了,但真要一字一句地去读,还是有很多不甚理解的地方。所以当年校长提出的问题,还真是个问题。
再谈一点思索吧:英雄为啥不成功?
本书首篇讲项羽,末篇是司马迁的自序。把两人对比一番,还是挺有意思的。
项羽是英雄,但不是成功人士,他的事业夭折了。所以讲析中把他称为失败的英雄、悲剧英雄。
把司马迁称为英雄不太准确,但他无疑是成功的。他完成了父亲的遗志,给后人留下无与伦比的史学著作。
两个人结局的差异,我觉得就在一个“韧”字。司马迁为了理想,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之屈辱。而项羽打了七十多仗,无一败绩,一次失败,就失去了卷土重来的决心。
现在做英雄的机会少了,但成功却是很多人追求的。成功的路上不会一帆风顺,坚韧不拔,是取得胜利的重要品质。这是我读《史记》的一得之见。
30多年过去,终于读到了《史记》。恐怕校长早已把那次回答忘记了,也不知那位同学什么时候读的《史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