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年届半百又郑重其事地研究初中地理,呵呵。半年有余,略有心得,形而上学,借用两个理论概之。一曰“四九法则”,二是“空间概念”。
四九法则。据说有专门做高考辅导的归纳出一个“四九法则”。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考点里的40%常考题型,分数占到了考卷的90%。对于我们普通的同学学习初中地理来说,这里的“常考题型”可以理解为老师归纳的知识点,你要找出大约不到一半的最核心的东西牢牢地记住,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便可以在大多数考试中过90分。我们好多同学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很难达到90分,为什么?一是知识点掌握不牢,达不到40%;二是即便是能够掌握个差不多,但是有偏差,不精准,核心的东西吃不透。那怎么精准地知道那些是核心的东西呢?最简单可靠的办法就是要把老师翻来覆去强调的、做题反复出现的知识点抓住、记牢、理解、内化。
空间概念。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科学名词,space concept,指的是人脑对物体在空间内的存在形式产生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空间概念,但是成人也不是都具备很清晰的空间感知能力。比如说有的人对东西南北的方向感很迷糊,老师这么大年纪了判断左右都需要动动自己的手思考一下。但是空间能力可以在基于理性经验基础上加以训练提高。我们同学学习地理,尤其是世界地理,肯定所学的地方都是陌生的,那么怎么形成比较强烈的地理空间概念呢?我想有三点:一是信念感,就是我们生活的地球和地球上形形色色的地理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基本上相对固定不变的,就在那里,只不过你没有亲自去过罢了,我们学习过了就相当于去过了,所谓“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二是独特性,任何一个地方都是独一无二的,亚洲和北美洲不同,印度和日本不一样,无论是位置、地形、气候、人物风情都各不相同,各有各的属性;三是关系论,就是虽然各个地方都不一样,但是关系密切,这就是“共同体”的理论,不但他们都遵循着相同的原理,而且相互之间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简单地说,就是大家要在自己的头脑里形成一个立体的地理空间模型,可以说是“丰富的空想”。
以上两个理论说起来比较抽象。具体的方法,前者就是“实实在在抓重点”,后者就是“空空洞洞建模型”;前者主要的就是记诵我们梳理的知识点和多做题,后者就是善于观察、想象、理解、概括,以至于融会贯通。这样说的话,按照“四九法则”抓重点对每个同学来说都好说,这是基础;你只要下了功夫就一定有回报,而且回报还相当丰厚,即使到不了90分,也一定确保考学需要的分数;相信老师没错的,相信自己你一定能行。遵循后者形成“空间概念”是难了点,但确实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且你只要这样去做了,保你在学习上最终达到“豁然开朗”,“一通百通”,走通了这条路子,学习对你来说就不是苦恼,而是是享受了。
以上两个方面也不是对立的,也是相互促进的。前者是基础积累,后者是能力提升;积累多了,能力自然就有提升;反过来,有意识地提升能力,也肯定有助于轻松记诵基础知识点,或者更会做题。那么这里就有一个积累的问题。老师说过,不要怕学的东西太多了,自己背不动;学习这个事,学会的越多越轻松,知道的越少越费劲。所以从积累这个角度讲,包括多看书报、看电视新闻、多探索课外的地理知识、多读地理图册也是学好地理必不可少的身外功夫。
2022-04-22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