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红楼隔雨相望冷-从林黛玉不喜欢义山诗说起

红楼隔雨相望冷-从林黛玉不喜欢义山诗说起

作者: 芊若 | 来源:发表于2024-01-14 08:55 被阅读0次

    文:芊若

      引子

      水调歌头 读林妹妹五美吟作 2008-09-08

      五美同谁咏,掩卷问潇湘。谁将红袖才絮,并入梦中央。谁见性情真义,尽集诗心秀句,道理瘦肩扛。我是知音者,不与说无常。

      女丈夫,貌倾国,意扬扬。寂寥漫遣,仙株世外赋华章。也道此生还泪,还向去时归位,偶作一疏狂。为画真情意,锄底有奇香。

      ---------------

      红楼隔雨相望冷——从林黛玉不喜欢义山诗说起

      2008.4

      最近无事,又读了一遍红楼前80回,《红楼梦》第四十回写众人游大观园,宝玉嫌“破荷叶可恨”,嚷着要把池中的残荷拔去。林黛玉却道:“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偶不大明白多愁善感动辄就喜欢抹泪的林黛玉为什么最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当然在诗里面,个人是很喜欢他的诗的。按林的性格说,林应该很喜欢李商隐的诗的。只不过,林是小说中的人物,她代表的也许是作者的诗词观。且看林黛玉谈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林黛玉自身才情甚高,看学诗自是易事。倒是呆香菱,听了她的话,果然一心学起诗来,昼里梦里都记挂着吟诗弄句,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宝钗因道:"何苦自寻烦恼。都是颦儿引的你,我和他算帐去。你本来呆头呆脑的, 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后来香菱梦里果得了句,还被众人夸了一番。

      大观园里有几张利害的“嘴”,如凤姐的“嘴”,贾母的“嘴”,晴雯的“嘴”,尤三姐的“嘴”,红玉的“嘴”;黛玉也有一张更利害的“嘴”。宝玉的奶妈李嬷嬷说:“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利害。”但凤姐等人的“嘴”与黛玉的“嘴”又有文野之分:凤姐多是“世俗取笑”;黛玉则显得典雅俊则。正如薛宝钗所说:“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他用‘春秋’的法子、把市俗粗话、撮其要、删其繁、比方出来,一句是一句。”其实林妹妹在后四十回,说话已不象前面那样尖酸了。在对待宝钗的态度上,尤见出其天真笃实。本为情敌,无嫌犹猜。但在薛宝钗对她坦诚相待,予以开导之后,她便开诚布公,肝胆相照,向薛宝钗掏出心窝子的话,并引咎自责:“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的,然我最是个多心的,只当你心里藏奸。从前日你说看杂书不好,又劝我那些好话,竞大感激你。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此后她待宝钗如亲姐姐一般,连宝玉也感到惊奇。从香菱向黛玉学诗来看,林黛玉对人坦率纯真,见之以诚。她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她对待紫鹃,亲如姐妹,情同骨肉,诚挚的友情感人至深。香菱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却热诚相接,并说:“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为师”。纯真透明如一泓清泉。她给香菱讲解诗的作法和要求,还把自己的诗集珍本借给香菱,并圈定阅读篇目,批改她的习作,堪称“诲人不倦”。她待人很宽厚,与人不存芥蒂。史湘云因把她比作戏子伤了她的自尊,她有点不忿,可一会儿便携了宝玉的“寄生草”回房,便又“与湘云同看”。

      《红楼梦》是曹雪芹欲“使闺阁昭传”的呕心沥血之作,能住进大观园里的这一群才貌双全的女儿们,自然与众不同。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诗社的活动虽然记叙得不多,但每一次的胜出者为谁都是经过曹雪芹的精心安排的。菊花诗之前是海棠社,史湘云後来居上压倒群芳,这是因为海棠是对於史湘云的身份、性格、命运的象徵和暗示(从她的海棠诗中“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一句旁有脂批云“又不脱自己将来形景”,以及後来抽花名签时她抽得海棠花签可以看出。这是题外话,按下不提)。林黛玉之所以魁夺菊花诗,原因和史湘云在海棠社胜出是一样的。金陵十二正钗中,除了林黛玉,再无人比她更接近陶渊明那种高洁的心胸,再无人比她更能代表菊花那种清高、孤傲、正直的性格。林之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一诉衷曲?“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 “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这一首应评为咏菊诗中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不过李纨自己也承认“不能作诗”,也就不必苛求了。大抵写诗者多不善评,善评者多不善诗,亦为憾事。

      哭,是林黛玉的日常功课。她来到人世,是为了“还泪”。她第一次见到贾宝玉,就是哭,脂砚斋说:“这是第一次还泪。”此后,“不是闷坐,就是长叹,好端端的不知为什么,常是自泪不干的。”不知道世俗世界里究竟是否存在过这样的一个爱哭的才女。红楼第三回,她说自己生来就有不足之症,从会吃饮食便吃药。那一年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甲戌眉批:奇奇怪怪一至于此。通部中假借癞僧、跛道二人点明迷情幻海中有数之人也。非袭《西游》中一味无稽、至不能处便用观世音可比。】说要化去出家,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可偏偏造化弄人,母亲早死,心疼她的外祖母接了她去。不该见的人全见了,不该哭的事也被她哭尽了。

      她不单是为自己落泪,还为落花安葬,为花垂泪。...林妹妹对花尚且如此多情多意,何况对人。如此深情之人,竟不能永。可见天妒红颜,美好的多是如此短暂,稍纵即逝。她是绛珠仙子,前世本是灵河畔边一株绛珠仙草,为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来到人间。如此水做的女儿,如此精灵的魂魄,自然是不耐红尘的侵扰。也难怪泪尽早逝了。

      林黛玉追求的情唯美,独一。从灵河畔三生石上的情缘延伸开来的"浇灌之恩"和"还泪之说",被称为木石前盟。可是在这木石间偏偏夹杂了一个金玉良缘。两人为此也不知生了多少郁闷。因此上才有了她和宝玉的那番对话。宝玉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从此男女之间信誓旦旦就开始用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套话了。当然这是续作,如果是雪芹先生写的,以林黛玉的个性,会不会这么问宝玉就不得而知了。

      书中还有多处,当宝玉言语过分时,黛玉就会生气,还说,成了爷们解闷的了。然后宝玉就百般陪不是。她天性灵慧,深谙禅机。当宝玉执迷时常常是一语点透...黛玉便笑道:“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宝玉竟不能答。黛玉又道:“你那偈末云,‘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固然好了,只是据我看,还未尽善。我再续两句在后。”因念云:“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宝玉自己以为觉悟,不想忽被黛玉一问,便不能答.便笑道:“谁又参禅,不过一时顽话罢了。”...

      红楼第64回,美而慧的林妹妹,尝作五美吟,在谈到作五美吟时,黛玉是这样说的:“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也就是说这五个人是黛玉“可欣可羡可悲可叹”的。

      《五美吟》关于知遇,虞姬甘于死知己;王昭君身边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成就了一段幽恨的昭君曲;石崇发现绿珠于边远,是为男知女也;红拂女巨眼识李靖于穷途,是为女知男也。西施那首,所追求的生活态度,也正是林妹妹内心深处对平凡人生的向往。做人的时候,做普通人总是最美的。美在自在,美在灵魂上的自由无拘。

      读罢五美吟,对于林妹妹的印象或者会有改观。大多人的印象里,她是一个临风流泪,对花伤感的人,还爱使小性子,不过她个性却是很坦白的,不象宝钗,外表端庄大方,暗地里却会嫁语于人。看她扑蝶那次,自己听到了红玉和坠儿的谈话,却使了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故意喊“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还问红玉坠儿:“你们把林姑娘藏那里了?”可以说,宝钗的“金蝉脱壳”的法子使用的非常成功,一点也没有引起怀疑,相反倒是红玉担心黛玉听见了她们说的话会传出去。对此,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对宝钗,王熙凤说她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在这里无意评价宝钗,只是对此行为有点不解。

      林妹妹一直以来被人以为刻薄,古怪,可她的性情是真实的,不伪装自己。当然这和她初进荣国府里的表现大相径庭。无疑是书中一漏洞。那时她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多说一句话,多走一步路,被人耻笑了去。是那么地谨慎,照这样下去的话,她后来的外在表现应该是和宝钗差不多的。还有一点,林家既然只她一个女儿,哪有母亲去世了,父亲尚在,就投奔外婆家的道理。何况,她生来体弱,三岁多时已有癞头和尚要化她去出家,并提点过她父母,除父母至亲外,不可见到其他的外姓亲友。那时候的人按理说应该很重视和尚道士类人的话的,焉有不顾之理。

      按下此且不说,宝黛初相见,那种恍若前缘的似曾相识,且喜且惊的不可思议。却说林黛玉到荣国府时也不知具体的年龄,有说五六岁的,有说十三四岁的。看书中所形容的样貌,应该是后者。看其父如海说的:且汝多病,年又极小,当是前者。她的老师雨村形容她:“..怪到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近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今知为荣府之孙,又不足罕矣。”

      义山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林妹妹则“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样为草木伤心,一样为花开落泪,一样易于感伤的孤独的心灵。很难想象风流袅娜的林妹妹,不喜欢同样缠绵多情的李商隐。

      读林妹妹的诗大多感情直白,直书胸臆,笔墨淋漓。如果有机会入江湖,这定是个快意恩仇的女子。想来林妹妹之所以不喜欢李商隐的诗,是因为李的诗晦涩不明,即使有感情,也多是无题之作,将寄托深深隐藏。

      李商隐的诗以七律成就为最高,其他五言、绝句、七古、五古等也多有名篇、多出警句。着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寄托极深,香艳绮丽,金玉其外,精粹其中;“比兴”取法《诗经》,“美人香草”效仿《离骚》,深厚沉浑得杜甫诗神髓,绮丽的想象、用语则直接得益于李贺。如果说李贺的诗偏于想象,则李商隐的诗重于象征。

      李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与李贺一样,李商隐也善于写梦;人生如梦,梦如人生,在李商隐的诗中,这两种境界水乳相溶,借梦寻得对痛苦人生的解脱,借梦寻得灿烂美丽快乐的人生。如“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牡丹》);“十年长梦采华芝”(《东还》)等。

      春雨 唐 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红楼隔雨相望冷,我喜欢这句诗。这句诗也可以作为李商隐诗作风格的代表。句子里诗中有画的意境,觉得有种沦落的美;那种相望不相及的冷然,是诗人由心里发出的感觉。这人生之苦,爱不得,恨别离。两两相望,隔着雨帘。雨中的朦胧,心中的伤感。都在于此际感觉。寂寞的人儿,哪会因爱得到解脱。幸福是内心的一种感觉,和外界无关。寂寞也是发自于内心的,不见幽人独往来,斯人独憔悴。有的时候,你爱的不过是自己,爱的是爱着的感觉。何谓爱情,是自己欣赏知遇的人,是自己被人欣赏,被人知遇,哪个人的感情又是无条件的?有的要的是外貌,有的要的是才华,有的要的是身世,有的是要的其它。假如林妹妹是个傻大姐样的人物,那宝玉也断然不会萌发爱恋之心的。假如宝玉是个乡野村夫,天上纵然掉下十个林妹妹来,也喜欢不到他头上。

      红楼人物,说不清道不明,无非是红尘中的一道梦幻风景罢。梦里可以为这样的人物徘徊,为这样的故事动心,醒来后,也不过是一笑。

      而李商隐出身孤贫,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红楼隔雨相望冷,是李对繁华红楼的一种冷观。他是立于楼外之人,自然看得到冷清。当然这里的红楼尚非红楼梦里的红楼,而只是一种处境的指代。句子中刚好镶嵌有红楼二字,难道不是巧合么。天道昭昭。

      个人喜欢李商隐的无题诗,是因为他表达的是人类内心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通过文字的组合传递唯美和梦幻。他更能反映人类的内心视觉。既不是政治化了的诗,也不是高大全形象的传统模板,而是内心敏感多愁的人更容易体会到的纯粹个人领域的感受。不知道这么说合适否,不当处有待认知上的提高。

      由于李商隐诗意比较隐晦,因此一些李商隐诗的爱好者尝试着为这些难懂的诗注解。宋代蔡绦《西清诗话》里提到刘克笺注李商隐诗;元代袁桷《清容居士集》里提到郑潜庵编《李商隐诗选》;明代唐觐《延州笔记》里提到张文亮注过李商隐诗。但这些注本或选本都没有流传下来。事实上,在明末之前,李商隐诗的笺注并不算多。金元时期的文学家元好问曾感叹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冯浩在《玉溪生诗集笺注》总结了前人关于无题诗的笺注工作,从中可以看出诸家观点之大不同:“自来解无题诸诗者,或谓其皆属寓言,或谓其尽赋本事。各持偏见,互持莫决。余细读全集,乃至实有寄托者多,直做艳情者少,夹在不分,令人迷乱耳。”

      施蛰存认为,李商隐的诗的社会意义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但是李商隐是对后世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因为爱好李商隐诗的人比爱好李、杜、白诗的人更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红楼隔雨相望冷-从林黛玉不喜欢义山诗说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uwq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