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好几个晚上才看完了这本书,很沉重也很压抑。大概是看到关于原生家庭的内容,有一些被刺痛,和作者有一些无法言说的共鸣。幸运的是自己提早接受过教育,但看到书里作者在成长蜕变的过程中付出的辛苦,依然会为曾经那个被禁锢了思想的小女孩的遭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的亲身经历:一个在17岁前从未接受过任何正规教育的女孩,如何通过自学获得历史学博士学位。听起来像是一个被救赎、满满正能量的励志故事。但又像是一个拯救自我解放内心的过程,所以从头看到尾我会觉得很累,仿佛和作者一样被带入到她曾经生活的那座大山深处——巴峰山。
故事的第一部分,就要从巴峰山说起,这一部分是讲作者的原生家庭。这个家庭里生活着一对父母,七个孩子,作者塔拉是最小的孩子。他们从不去上学,甚至后出生的三个孩子都没有出生证明,这意味着他们无足轻重,社会不会知道他们的存在,也不关心他们的存在。他们的父亲是一个偏执狂,不相信和教育有关的一切事物,认为上学会给孩子们洗脑,认为医院会害死病人,认为世界末日要来临了疯狂的储存物资,不光自己要做这件事还带着不能上学的孩子们一起做。孩子们每天的生活就是处理数不尽的废料,由于技术缺失和父亲的盲目自信,每个孩子的身上都发生过大大小小的意外伤害。他们的母亲,来自一个受过教育的家庭,却秉持着夫唱妇随的理念,硬生生把自己的思想浇灭压抑,变成一个无论丈夫对与错,都会去附和他的思想。跟随他的行为的人。即便这样,这个家的几个孩子长大了还是选择离开家庭去外面接受教育。
第二部分是讲重塑自我,塔拉通过自己的自学努力考上了大学,并取得了在剑桥、哈佛大学上学的机会。当她接受到一些教育的时候,她不敢相信自己,更多的是不相信自己属于美好的光明,而不是在那个乌七八糟的家里。但这个时候她的自我并没有因为接受教育而觉醒,承认自己并不是天生要生活在阴暗角落里这件事,让她感到愧疚。因为她的家庭她的父亲对她的控制已经根深蒂固,并深深的让她相信以前发生的一切都是合理的,以前的生活才是她的生活。
她的哥哥一直有暴力倾向,偶尔因为心情不好,会毒打塔拉,而她会强逼着自己去相信这是正常的,说服自己心甘情愿任由哥哥朝她发泄情绪。尽管很多次父母都看见了,但却并没有制止她哥哥的这种行为,父母的默许也助长了哥哥的气焰,这让塔拉更加怀疑是否是自己做错了,而强行把一切合理化,直到自己也相信了这种行为是对的。随着接受的教育越来越多,她心里开始有了怀疑,也就开始了她自己真正的思想。
第三部分是讲觉醒与成长。塔拉的姐姐给塔拉写了一封信,控诉那个有暴力倾向的哥哥,希望塔拉能和她站在同一战线上,这个时候塔拉才明白原来姐姐也受过哥哥的毒打,但却从没有说出来过。当塔拉把一切告诉母亲,母亲表示理解,并说告诉了父亲,父亲会处理这件事。然而事实是,母亲再一次因为遵从父亲的威严而没有对父亲说明任何事情。当父亲得知情况时没有解决事情,反而说塔拉把一切弄糟了,破坏了家人的感情。因为父亲的一味偏袒,塔拉开始陷入深深自我怀疑中。她觉得自己错了,不应该让自己和父亲以及兄弟姐妹站在对立的一面,她觉得这样做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让她失去了家人的爱,这个代价太大了。她经历了悔恨内疚和价值观的崩塌,但实际上是无法直面自己内心的恐惧和对于过往那些熟悉的亲情的眷恋。
这个时候她憎恨教育,觉得教育让她和家人疏离,教育把她变成一个面目全非的恶人。但恰恰是教育又让她反思自己,让她打破之前对世界对家庭对亲人的认知,帮她重塑了价值观,推翻了以前那些不敢违抗家人的荒唐歪理,坚定了内心想要改变的念头。故事的最后塔拉通过教育救赎了自己,但不是以失去家人为代价,而是赋予了自己灵魂的自由。
这不是什么励志故事,在我看来这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与改变之后的权衡。每一个曾经在原生家庭里受到伤害的孩子,都变成了不同的大人,但往后的日子里多少都能从这个人身上看到原生家庭留下的痕迹或是伤疤。当然救赎这种事情只能交由自己来做,痛苦不会成为养料,痛苦会灌溉出拼命想逃离的心。然而这颗心是否经得起风浪则见仁见智,一不小心就会被打回原形。
年少的我们总是急于证明自己和和家人不同,认为自己没有他们身上的缺点,也不会像他们那样想问题。家人们称之为叛逆,我们称那为控制。越是想要有自己的思想就越是会被打压,有些时候因为是弱势的一方反而没有话语权,明明知道某些行为是家人错了,却依然跟着他们的想法走。后来才明白,那个时候比起指明对错更恐惧的是对方的愤怒,宁愿认为是自己错了,也不愿承担着害怕失去家人的关心和爱的风险。
长大了内心多多少少还是为过去而遗憾着,因为后来发生的好多事都在重塑着自己的价值观,至少现在不会怀疑自己了,经历过把过错归咎于他人身上的愤怒时刻,也经历过假装漠不关心一切的悲伤和失望。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再多的针对他人的怒火也无法减轻这种负罪感,因为负罪感从来都与他们无关。负罪感源于一个人对自身不行的恐惧,与他人无关。”
负罪感是我自己不敢相信我也能在某时某刻和我的家人们站在对立面,当我有自己的思想的时候,当我感慨自己因原生家庭而导致的种种不幸时,其实是我在恐惧,恐惧自己变成和自己过去的认知不一样的人。也许没有那么面目可憎,也许是朝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光改变这一点就够让我害怕的了。
曾经因原生家庭的影响感到深深的痛苦,不敢轻易回味也不敢念念不忘,但改变的心路历程还历历在目。也许到达不了重塑自我的高度,但也在拓宽价值观和眼界的路上做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放弃从前的认知是痛苦的,付出代价是痛苦的,但成长就是甘愿承受这份改变的痛苦。
我们每个人都像一只独立自由的鸟,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山,称之为生命的无限可能,即使还未到达,但也一直在飞往这座山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