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来自于【心理学家 荣格 Carl Jung】【Anthnoy Sainz博士】
原文链接 欢迎关注
一般人会认为,“低层自我”是我们每个人人性中的黑暗面,丑陋不堪而且不值一提,这样来定义低层自我不但笼统而且过于武断,对于一直守护我们的低层自我来说也有欠公平。
低层自我的形成,要从我们小时候说起。我们从小到大都有许多不愉快的经验,在我们孩提时代,面对这些痛苦和创伤,通常都是束手无策,只能一并承受。小时候对于痛苦的概念还很模糊,面对生活中的不愉快,多半反应很直接。我们可能生气大哭,或是抡起小拳头想捶人,痛苦的情绪在这时候虽然还没有完全发展成低层自我,但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了。
①低层自我是本能的防御机制
不管是生气、报复、嫉妒或悲伤,这些因受了创伤而衍生的负面情绪都是不被父母、大人或整个社会所接受的。以小孩的眼光来看,这些负面情绪就是坏成分,如果我有生气或报复的念头,我就是坏的、邪恶的、不好的。
想想我们小时候,有多少次母亲对我们说:“不许哭,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或是爸爸语带威胁地说:“不可以生气!有什么气好生?小孩子不许生气。”要是有人抢了我们的玩具,父母还要求我们要大方,似乎我们没有一丝一毫自私的权利。如果我们嘴里含了一颗糖,也不允许再多要一颗,因为再多要一颗就表示我很贪心,贪心也是个坏成分,当然我们也不能有这成分。
身为小孩,每天要听多少个“不能”“不行”“不可以”,而这每一个“不”都在提醒我们自己有多坏。孩子必须靠父母的爱以生存,如果不照做,父母就不爱我们了,为了得到父母的爱,我们必须镇压这些成分,这些成分全是一些痛苦的情绪和冲动。我们把这些坏成分全扫进了潜意识层,于是低层自我就开始逐渐发展。在荣格(Carl Jung)的心理学中通称这种现象为“阴影”(shadow)。
身为孩子的我们没办法合理化这些痛苦,也没有能力去想清楚这些创伤是怎么回事,更无法逃离出生的家庭环境。为了生存,我们本能地保护自己不要受到痛苦的伤害,于是我们用“分离”的方式,把原本的自己和创伤所带来的痛苦分开。而这股保护自己的防御力量,久而久之就物化成了低层自我,低层自我说穿了是一种本能的防御机制,一种保护自我的力量。
②低层自我和之后会提到的“面具自我”,都是为了逃避创伤带来的痛苦而形成的保护机制。但我们都忘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为了治疗创伤而来,也是早在我们出生之前就计划好了的。
从很久很久以前开始,我们人类的低层自我都是由负面经验启动。什么是负面经验?负面经验有的是来自前世的创伤,有的是和父母之间相处时的创伤以及生活上种种的挫折、困境和不如意。
低层自我就好像一个大仓库,我们把所有见不得光的成分,全扫进了这个黑暗的大仓库。一开始,我们把父母不能接受的部分扫进去,慢慢的,我们扫进的是兄弟姐妹不能接受的成分。接下去是恋人、上司、同事和权威人士所不能接受的东西,全被我们扫进了仓库,越埋越深。年纪越长,扫进的东西就越多。和大部分人一样,我们会尽量表现好的一面,所有的缺点和不好的一面都要想办法隐藏起来。随着时间,这些不好的部分就越埋越深,甚至我们忘了它的存在。被埋在深处的部分就形成了低层自我。
网友评论